第二十九章 大碗茶背後的苦與甜(1 / 3)

吳永成他們幾個,坐在前門茶點合作社的茶座上,聽著人們議論北京這兩年以來的變化。

“前門茶社的這個經理,我認識。是我們的老街坊小。姑娘挺不容易的。”一位年齡在六十多歲的老人,感慨地說:“當時她初中剛畢業,也就是十四、五歲的樣子吧。就到了東北去插隊。七九年,才和一大批插隊青年回到了北京。就已經變成了二十五歲的大姑娘了。那時侯,滿北京城,都是沒工作的大小夥子、大姑娘,全是插隊回來的。國家一下子,那能安排了他們呀。每天大街上打架、鬧事的,就是他們。派出所的,也拿他們沒辦法。唉,這些孩子們也苦啊,想當年,一個個年紀小小的,一個人跑到了天難地北的。受盡了罪,吃盡了苦。好不容易從大老遠的地方回來了。也由出去時的小孩子,變成了大小夥子、大姑娘。可回家了,反倒沒有自己能幹的一點活了。挺大的人,隻能呆在家裏吃老人,這是怎麼說的呢?”

“誰說不是呢!我家就有兩個插隊回來的。一個閨女,一個小子。回來呆了半年,就憋屈得怎麼也受不了。”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大娘接上話茬,“那個閨女畢竟是個女孩,還好說點。每天,隻是在家裏和我們吵鬧,也不出去。嫌留在城裏、了工作的同學們笑話;那個小子,就讓人操心得受不了。二十多歲地大小夥子。每天出去喝得醉熏熏的;要不,就是和人出去打架。不是他頭破血流的跑回來,就是讓人家派出所的找上門來。罵他們嗎?孩子們心裏也挺苦的;任由他們胡鬧吧?這要是出了個亂子,可怎麼辦?我和我家老頭愁得幾宿沒合眼。後來,就找了一些關係,花了不少錢,我們兩個就辦了病退,提前退休。讓兩個孩子接了班。也少了我們的一塊心病!”

“那是你老兩口運氣好,正好有兩個工作的位位給了孩子們。就像我剛才說的這個茶社地經理——張英姑娘,她那有什麼能讓她接班的爹娘!她爸早早的就下世了,就剩她媽一個人,在家裏呆著。她還得靠閨女養活呢!”那位大爺接著說:“那個閨女也是個要強的姑娘。到處跑著找工作。可那會報紙上就說了:光北京待業青年,就有四十四萬。一多半是插隊回來的知識青年。咱北京這麼大的地兒。那有那麼多地工作,等著孩子們呀?!誰家沒有一、兩個呆在家裏、混吃喝的大小子、大閨女?!沒法呀。”

吳永成他們幾個,在旁邊聽著也直點頭。對於插隊的知識青年,他們並不陌生。他們的年齡,讓他們剛剛滑過那一個坎。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僥幸。到了農村,受苦受累不用說,回來就成了被忘記的一代。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還要和小弟弟、小妹妹們在社會上搶飯吃。真是太無奈了。

特別是吳永成,他在自己的前世,看過不少關於知識青年歸城後、尷尬遭遇的作品。剛開始是找不到出路。艱難掙紮;好不容易從絕境中走出來,不少人到了中年。又遇到私生子問題。頗為尷尬呀!

這個張,在這麼艱難的時候。那又是怎麼起步的呢?現在國家政策可不讓自己領照單幹!得詳細問一問。要是個人才,說不定以後能用得著。咱現在缺地就是人才啊。

“大爺,那你能給我們說說,她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嗎?您是她地老街坊,應該知道她的不少事吧!”吳永成往老人麵前湊了湊,態度謙恭地問。

“當然知道了。從她領著幾個和她一樣地小青年,開始擺茶水攤,我就一直跟著他們。可以說。我是看著他們的小攤子,變成了大門麵。從他們在前門哪會。一直到了現在的這地界兒。我一直追著喝他們的茶,就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支持。哎,孩子們不容易哪!”

在這位大爺的慢慢敘述中,吳永成他們幾個知道了、這大碗茶背後藏著的一段艱辛。也是幾個歸城後的插隊知識青年,創業的一段血淚辛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