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之後才是正式的重要傳統環節。
一共是兩個環節,可平行進行。
一是走街拜年。
二是上山祭祖。
世紀初時,茅壩周圍都比較貧窮,拜年的範圍就比較大,不局限於茅壩村民組,會去相鄰的一兩個村民組,多是討要糖果和香煙。
年味兒相較於現在更濃。
在方年的記憶中比較開心,多半個上午都要耗在這個事情上。
現在已經不這樣了,而是在茅壩村民組走街拜年,然後帶上紙錢、線香、鞭炮上山,從屋後的山脈開始向下遊走完回家。
本來走完剛好下山便是鄰村民組。
棠梨的大範圍內,一直到2021年,都還是實行土葬,沒有公墓一說。
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山、田、地,基本上新立的墳地都會在國家分配給自己的山裏,立墓碑記。
一般來說,正月初一這天的上山祭祖要走完所有的先輩。
老方家最大的先祖大家都喊太祖。
據說這個太祖是附近幾個村民組絕大多數方姓人的共同祖先。
如果按照祖宗十八代的排序,方年的太祖是七世祖,也就是方正國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這已經挺繞的了。
但每年正月初一上山祭祖的時候,方正斌、方正國、方正良三兄弟跟方年這些後輩們說的時候,都會著重介紹一下這位太祖。
“這位太祖是我們的祖先,因為排不清多少代,所以我們也喊太祖,你們的爺爺也還是喊太祖,我們的爺爺還是喊太祖。”
所以,方年除了記得爺爺奶奶的墳地以外,記得最清晰的就是這位太祖的墳地了。
盡管太祖的墳地墓碑不大……
…………
…………
八點多,按照禮數,方年和方歆跟著方正國出門走進方正斌家拜年。
“伯伯伯母,新年好。”
方年就帶著方歆笑嗬嗬的喊道。
“……”
方正斌連忙起身散煙,伯母則是泡茶倒酒。
因為方正國正好是三兄弟的中間那個,所以,會在方正斌家坐個十來分鍾,聊天到喝完一杯茶再走。
按照傳統,今天所有已婚女性是不出門在家招待前來拜年的客人的。
方正斌一邊打量著方年,一邊說:“年寶,你這身西服硬是帥。”
正月初一當天,大家的稱呼都會按照輩分來。
像‘哈寶’這樣帶有一點點‘賤名’意味的稱呼是絕不會出現的。
要麼就是喊名字,要麼就是喊年年、歆歆,或者年寶、歆寶。
方年有預感,今天說他帥的人會格外多。
果然,幾分鍾後方正良帶著方芬芬和方海來方正斌家拜年時,又是一輪稱讚。
方芬芬更是眼前一亮:“年哥哥,你這西服跟在桐鳳街上看到的格外不同,帥得很……”
按照禮數,方正良在方正斌家裏喝完茶之後,再去方正國家坐一坐。
最後是三家一同去方正良自己家。
在這之後,由方正斌帶隊,根據親緣、年紀、輩分的不同拜年。
總會多走一些路。
本村民組家家戶戶都這樣。
最早90年代的時候,拜年是要需要真磕頭的,當然隻對輩分最高的那幾個。
比如那時候方年爺爺還健在,方年要給爺爺磕頭等等,21世紀這項傳統禮數忽然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