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吃早餐的時候程鴻又指使的蒙多團團轉,眾人看著好笑,也不知道這蒙多能挺到什麼時候。
吃罷早飯,程鴻今日無事,所有的圖紙已經和實地已經核對完畢,程鴻等這幾天大潮過後,就開始開工了。
程鴻吃完以後,起身準備去街上,這時候蒙多起身拱手:“師長,學生有疑惑請教。”
程鴻又坐了回去,招了招手,讓丫鬟泡了一杯茶,找了一個舒服的姿勢:“說吧!”
蒙多拱手:“師長……”
這時候丫鬟又端了一碗茶上來,程鴻指了指座位,示意蒙多坐下說。
蒙多剛想推辭,程鴻壓了壓手,蒙多也知道程鴻的性格,就坐下了,然後接著說~
“師長,學生這幾日看的都是史書,這書中有的說民富則為富不仁,民貧則出刁民,可是對於這民貧始於何?民富終於何?民惡源於何?根本沒有一個確切的研究。
於國來說前秦一統天下民卻不富,陳勝吳廣雖史書上說為惡,可是對於他們領導的民夫來說,卻是善。
而史書之中雖有王權更替,卻無民之描述,多是一些餓死多少,亂匪多少的描述。
根本就沒人看他們到底因何而惡,因何而富,因何而貧。
學生愚鈍,還請師長指點!”
程鴻哈哈大笑:“你總算是問出來了,若是你連問都不敢問,我還要考慮一下,到底教不教你呢!現在問題先放一邊,我先給你說說這幾天的事情。
這幾天我老是指使你做無用功,心中可有疑惑?”
蒙多遲疑了一下,點了點頭。畢竟是十幾歲的半大孩子,人又聰明,蒙多不認為自己撒謊能不被程鴻發現。
程鴻點了點頭:“孺子可教也。今天我給你上第一課~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
首先你要學會的就是問,學有惑,則問師,師不解則問道,道不解則問書。
還有這幾天我正指使你做無用功,就是看你是否能問,師長,不一定都是對的,除了問,你還要學會思考。
你來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你為人處世模仿痕跡太重,若是做一個富家翁綽綽有餘,但是要想成為管理一方的大員確是災難。
所以我才問出了這三個無解的問題,讓你學會自己思考,你很聰明,為什麼要模仿別人?”
“無解?”蒙多一臉懵逼,居然是無解的?那這幾天自己找的不還是無用功嗎?
程鴻搖了搖頭:“要說無解,也不是全無解,這管子《牧民》一書寫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民惡始於貧,民貧則使其富,富而教其禮儀,是為教化。
你說陳勝吳廣是為惡民,卻是反抗秦之暴政而惡,非自惡,王莽之流,隻為一己私欲奪漢之江山是為大惡。
為臣之流,不管清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屁股要坐穩,要知道自己是坐在哪邊的。
不要打著民眾的旗號滿足自己的私欲,一心讓民眾富起來,然後教化他們知禮,懂禮,這才是為官之道。”
蒙多知道這問題沒答案心裏是崩潰的,可是聽程鴻這麼一解釋,才知道,師長這是用心良苦,言傳身教,讓自己記住。
蒙多點了點頭:“那師長,怎麼才能使民眾富裕呢?”
程鴻說到:“因地製宜,首先你要知道你們那裏有什麼,優勢是什麼,但是切記不可讓民眾偷奸耍滑,坑,蒙,拐,騙,偷,搶一類事情。
這風氣若是行成,那治下將永無寧日,而且這東西若是發現,必須嚴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但是這嚴懲都是以人為本,罰可罰,懲可懲,但要留一線人情。
比如一人偷了錢包,雖說是錯事,可是卻為了醫治自己病重的老母,若此人入獄,老母由誰贍養?
這罰是要罰的,打也是要打的,可是身為官員,治下之民身陷囹吾自己卻不知,所以這也有錯在。
眾鄰見困而不救是為不義,縣令帶頭借此人銅板一枚,眾人若有心,也可借一枚銅板於此人,萬萬不可贈與。
若是贈與則助長民眾不勞而獲,一人一錢,百人百錢,便可幫他度過難關,若如此安排,眾人皆服。”
蒙多拱手:“學生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