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特斯拉,這個在如今當人們稱作“科學之神”的男人,在一百年前,他找到了地球的共振頻率(五十年後才被證實)、他製造了人工球狀閃電(直至一百年後的今天,再也沒有第二個人能在實驗室製造出人工球狀閃電)、他建造了沃登克裏弗塔用於電力的無線傳輸(如今一些手機廠商吹噓的“無線充電技術”都是特斯拉玩剩下的,而且還玩不好)、他製造的能產生人工地震的“震蕩器”差點將紐約夷為平地(直至五十年後的廣島核爆炸,人類才再次出現“城市毀滅”級的武器)......他的創造和發明,遠遠超出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文明進程,其中有一些甚至在一百年後的今天,還依舊未能被人類所破解。他就像一個降臨到人間的神牴,將全人類的智商都踩在腳底下瘋狂的摩擦,可就是這樣一個最接近神的男人,卻在活著的時候不被世界所接受,最後於貧困潦倒中孤獨的死去。
領先半步是天才,領先一步是瘋子,如果還想再多領先一點——一百年前的特斯拉和四百年前的布魯洛了解一下。
自認為是大俗人一個的張偉,既不想做特斯拉,更不想做布魯洛,所以,他隻想領先半步就好了。
在一番抉擇之後,張偉最終確定了一個大的方向——關於“注意力資源”。
注意力資源,這既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也是一個經濟學概念,而且在更多的時候,它都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原因無他,在商品經濟社會,大家自然對跟“錢”有關的東西更感興趣啦。
這也是張偉最終選定這個方向的原因——混在那麼多“專家學者”當中發表點看法,這樣總不會被人當成“領先一步”的瘋子了吧?而且這個概念橫誇心理學、經濟學兩大領域,這樣發表論文的選擇麵也更寬了吧?張偉甚至都想好了,同樣一個東西,先在心理學期刊上先發表一篇,然後再引申到經濟學中再發表一篇——省時省力啊有木有!
反正係統任務又沒規定隻能發表心理學的論文嘛!
確定了方向,接下來當然就是......學習新知識了!
是不是以為接下來就該打開word就是幹,十篇論文分分鍾搞定?想太多了騷年,那些從異次元cop回來的知識,張偉到現在可都還沒來得及好好研究咧!
即使是已經記在腦子裏的東西,也不代表著它就屬於你了,畢竟“記住了”和“掌握了”,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就是張偉從“記住”知識到“掌握”知識的一段時間。
從圖書館、從國內外各核心期刊文獻,張偉找到各種有關“注意力資源”研究的著作和論文學習,並與異次元知識中的相關內容作對比和參考,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獨有的知識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