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你好,我是小壯舉。
2020.08.23 20:20 剛剛看完一部電影,名叫《奇襲·地道戰》,小學時我在少兒頻道看過老版本的地道戰和地雷戰電影,是黑白的影片,現在記不清楚咯,不過相對比,印象中還是經典的難以超越,這部《奇襲·地道戰》催淚的感情線比較多。
還記得讀初一時,學校組織過一次電影,就是全校學生在操場上看,就是那部《舉起手來》,搞笑點有很多,夜裏的操場都充滿了那稚嫩的哈哈大笑聲,氛圍真的很好,沒想到我已經長這麼大了。
記得小學課本上也有一篇是關於地道戰,內容也忘了。
現在的家長們很少讓孩子看戰爭片的電影吧?認為太過血腥。
借用一個中國維和民軍的話:
【這不是一個和平的世界,也不是一個和平的年代。
那些在恐襲與戰爭的夾縫中求生的人們,用無助和悲傷告訴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是多麼值得慶幸。
真慶幸,我們身在中國,這和平而偉大的國家。】
好了,轉回我今天看的這部電影《奇襲·地道戰》。
開頭就是一黑幕背景序語:一九四三年,日軍對華北地區的掃蕩愈演愈烈,並且推行野蠻毒辣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以徹底破壞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存條件。華北地區的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廣泛的遊擊戰,地道戰就是其中的一種。
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個地道戰究竟是什麼?
以下這是我複製黏貼過來的資料:
【地道戰的簡述不用講就是用於戰爭。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點:從保定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
作用: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
地道戰的前身,最早是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據地的道溝地道戰。當時並未普遍,也不完善。
1942年敵人大掃蕩以後,鬥爭環境異常殘酷。為了便於我軍民堅持平原對敵鬥爭,黨根據幾年來開展道溝地道戰的經驗,在廣大平原地區領導軍民進一步開展了地道戰。
地道戰的作用初期主要是為了我地方幹部隱蔽鬥爭,在一些黨員或“堡壘戶”的住宅院內,挖掘能容納一、二人的小地洞。缺點:雖然這種地道在反“掃蕩”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靈活,一旦被敵人發覺,沒法躲避。
改善:如何隱蔽洞口呢?逐漸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兩層,或修兩個洞口,或把兩個洞連接挖通。靈活性大大加強。
規模:地道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麵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裏。自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陣地。
地道戰開始後,敵人也曾費盡心機,采用尋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辦法進行破壞。
當然,我黨怎會輸?黨領導群眾不斷改進地道,使其更加完善。用牆壁、鍋台、水井、土炕做掩護洞口;在洞口修築陷阱、埋設地雷、插上尖刀使敵無法進洞,洞內挖掘縱橫交錯的“棋盤路”進洞更是死路一條;在洞內設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門,將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細、並且設有直通村外的突圍口,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