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的祁連山脈,高聳入雲,與之相對的則是常年積雪的合黎山,兩個山脈之間有一個地理位置狹長的地帶,曆史上稱之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甘肅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公裏,寬數公裏至近二百公裏,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
這裏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雖然現在是早春,可是到了正午,在漫長的戈壁灘上依然覺得比較炎熱。
期間,一陣陣駝鈴的清脆聲劃破這看似寂靜的地帶。放遠一看,是一隊商隊行走在荒涼的戈壁灘上。
商隊約莫兩三百號人,有百十名騎士作為護商隊,同時還有幾十人的腳夫、馬夫等眾人,一看就是一個大商隊。商隊的旗號是白色的旗幟,旗幟上繡著一個烏孫國的文字,翻譯過來就是一個“隱”字。
駝隊上和馬車上都裝載著各種皮箱貨物,商隊的兩側則分布著護商隊騎士們牽馬而行,再往前就是大沙漠了,馬在沙漠中不是太好行走,為了給馬匹節省體力,應對突發性情況,騎士們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步行。
他們的領隊是一個披頭散發的中年人,三四十歲的樣子,身著紅色的烏孫皮甲,頭戴烏孫鐵盔、手持一杆鐵頭長矛,左腰間掛著一柄漢環首刀,右側則掛著一柄角端弓,箭囊和盾牌則掛在馬鞍上。
他的坐騎是一匹白色的草原軍馬,這種馬常年生活在高原上,身材雖不高大,卻也皮糙肉厚,耐力十足,也可馬不停蹄日行百裏,這也是匈奴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
此時的河西走廊,依然在匈奴人的統治之下,西邊的西域各國由於懼怕匈奴的強悍,紛紛進貢以示友好。其中當屬樓蘭國甘願為匈奴人的馬前卒,常常欺淩西邊的諸國。
商隊的貨物是送往阿爾泰山西側的烏孫國,樓蘭也是商隊的必經之地。時常也會受到樓蘭巡邏隊的勒索,好在他們不敢殺人越貨,一頓飽和頓頓飽作為樓蘭國的最高統治者樓蘭王還是分的清楚的。
此時正值正午,領隊示意商隊集中在一處沙丘旁修整,自己則帶領幾名親信往高處去觀察,以便熟悉環境,並有人在一旁繪製地圖。
而其他人則搭建臨時帳篷和遮陽布,夥夫們則埋鍋造飯,對於這樣的一個大商隊來說,後勤的補給可謂十分充裕,一般的小商隊都自備幹糧,有的甚至是風餐露宿,唯一的優點就是比大商隊的酬薪高,但也都是玩命的活。
一般過了烏鞘嶺後,在河西走廊上會遇到一些大小不一的河西馬賊團夥,他們的武器雖然基本上停留在石器時代,可殺起人來連眼皮都不眨一下,但是馬賊們也不傻,幾十人的小團夥馬賊自然不敢去劫掠大商隊,對付小商隊卻是有恃無恐。
所以小商隊一般都是幾個商隊結伴而行,壯大聲勢。馬賊們則像群狼一樣尾隨跟著,看著商隊會不會分道揚鑣從而找到下手的機會。
此時,“隱”字號商隊的後麵就尾隨著一支百十人的河西馬賊,他們遠遠地跟著不輕易靠近,見商隊在沙丘旁修整他們也不靠前,也都紛紛下馬原地坐著。
“他們得跟我們多久”一個十幾歲模樣的少年操著地道的烏孫語不經意地問道,他身著粗布衣裳,一副西域城民的打扮,淩亂的頭發下是一雙碧色的眼睛,清澈而又焦慮。
“頂多三天!。”回答他的則是一名中原人士的模樣,褐眼黑發,身著漢鎧,身背一柄長柄劍,手持漢臂張弩的武士。他是護商隊裏一名分隊領隊,名叫雷被。此時他一屁股坐在旁邊,用有些生硬的烏孫語說,“或許過了今晚明天一早就看不見他們了,可是小紮伊晚上睡覺要注意啊,他們會上來抹了你的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