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漢帝國,北地郡北部漢匈邊境;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陣有點敷衍的漢軍歌從邊境的一個烽火台傳出來,歌聲劃破了原本寂靜的清晨。
晨曦的第一縷陽光照耀著這座最北邊的烽火台,在清晨的薄霧中可以看到這座木質結構的烽火台高約數丈,底座還用了三合土夯實而成,長、寬各二十步。由於在最邊境,整體加厚加高,僅僅底座的高度就有一人多高,四周光亮無法攀爬。
烽火台外圍都設有拒馬,拒馬外數十步又布置了密密麻麻的木蒺藜,一般騎兵無法靠近;烽火台四麵無窗,隻有兩個射擊孔;入口的門比較低窄,隻能容下一個人貓腰而入,而這座烽火台的入口處還拴著一條大黃狗。
烽火台的一側是連綿起伏的賀蘭山,遠處另一座烽火台隱約可見,沿著賀蘭山的走向一路朝南而去。
軍歌雖然隻有三句,但是有三個音調,也就是說要唱三遍。對於長期服兵役的漢軍士兵來說,這再熟悉不過了。
漢軍邊境烽火台的標配是十二人駐守,通常由一名隊率統領,一名副隊輔之。
可是近幾年來,由於漢帝國對匈奴和親政策的安撫,兩國邊境總體還算平靜。
邊郡為了節省開支一般都減少駐軍,原本十二人的烽火台現在隻有六人,領頭的也隻有一名副隊。
這裏的士兵都記不清負責巡查的校尉上次是什麼時候來的。他們和栓在門口的大黃狗一樣,悠閑地打盹,等待副隊將朝食做出來。
漢軍的傳統是吃飯前都要唱軍歌以提升士氣,但是無聊的駐守生活讓這幾人的軍歌顯得有點敷衍。
烽火台的不遠處有個小山溝,裏麵長滿了雜草,一個穿著帶有布丁粗布衣服的少年躲在草叢裏,少年約莫十七八歲的樣子,身上背著一個皮囊,裏麵裝得鼓鼓的,他側耳聽著烽火台裏的動靜。
當軍歌從烽火台傳出來時,那少年則毫不猶豫地沿著山溝迅速地向北跑去,其動作輕盈而敏捷,活脫像一隻兔子似的。
依照漢律,沒有通關文牒私自出境的,邊軍發現後可以肆意射殺,無需理論;對於走私貨物的,活捉的人可以當做奴隸,貨物可以充作戰利品供自己使用。
所以,這個少年要動作迅速,至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跑出較為安全的距離。
少年迅速地躲開烽火台的監視,連門口的大黃狗都沒發現他的蹤跡,可見他並非一次這樣做了。
少年名叫遊三,北地郡人士,家住賀蘭山山麓。由於家境貧寒,時常在山區打獵後將山貨偷賣到匈奴境內來換取口糧,補貼家用。
遊三家中兄弟四人,母親早亡,父親參軍負傷落下腿疾,因在戰場上殺敵有功,受爵位公士,並且擁有了姓氏,雖有朝廷賞賜了幾畝薄田,但是喪失了勞動能力。
遊三的大哥為人懦弱,早已成婚,其大嫂是村子裏裏正的女兒,是個尖酸刻薄之人,慫恿大哥分家後又霸占了遊家的一半的田地和財產。這也是遊三被迫冒險走私貨物的最直接的原因。
二哥遊仲是個癡呆,渾身蠻力,時常發瘋一次,平時能夠幫著遊老爹幹點農活,但是發瘋的時候也沒少挨打,每次遊老爹都為之唉聲歎氣。
剩下的就是老四遊弟,年方十歲,還太小,幹不了什麼,所以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遊三的身上。
遊三小心翼翼地走了半個時辰左右,他翻過一座小山丘後來到了河南地的草原,據說眼前這裏廣袤的草原曾經在前朝的時候是漢人們的千裏糧田,後來匈奴人趁著中原大亂的時候占領了這裏,把這裏變成自己的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