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眼裏看來,明烽的這種做法要不就是腦袋被驢踢了,思路不清醒。
要不就是自暴自棄,自我放逐。
一時間,很多好友,同僚以及同窗都紛紛來相勸,一項與明烽交好的何堅,更是差點從外地趕回來將明烽痛罵一頓。
可即使是眾人都反對明烽的決定,可他依然固執的堅持己見。
唯一一個讚成和支持他的人,其實隻他的枕邊人福寶。
對於明烽的決定,福寶自然是支持的,一來明烽本來就沒有加官進爵,升官發財的野心。二來,隨著皇帝年紀大了,這幾年京師的朝堂上,風波微瀾。
如今皇帝身體還算硬朗,這股妖風還能壓的住。可人老了,誰也說不準明天還會有什麼事兒發生。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萬一呢?
若是沒有張二姐,這個豬隊友,明烽說不的通過一番籌算,按照他這個級別和所處的位置,尚且能不被著軒然大波給波及自身。
可是遇上了張二姐這個隻坑自己人的“坑貨”姐姐。
福寶對於將來,在京師的走向,以及自身一家人的命運完全是心中沒底。
想必明烽也是這般認為的。夫妻倆人的想法倒是很一致。
但是這一些大逆不道的想法,以及隱私的理由,又不能公諸於眾,對他人言明。
於是在眾人不理解的目光下,明烽依然選擇了離開京師翰林院這種前程似錦的衙門。去了一個鳥不拉屎,毫無仕途前程可言的地方。
自從調令下來以後,在眾人詫異,不解,甚至是幸災樂禍的目光中,福寶便開始忙碌著整理行裝。
甚至連在京師的幾所小院,也準備出售出去。一看就是準備好了許多年不返京的準備。
張家二老雖然不理解明烽的這種行為,也舍不得兒子放棄大好前程的做法。
但如今一紙調令下來,就算他們反對,也無可奈何,總不能辭官歸家吧!
張書吏也是在衙門裏做過事的,不是普通的鄉野農夫。柳氏也是出身侯府,之前沉迷於親情,沒有過多的猜想,如今看到兒子的這番做法。
就算兩人再糊塗,也猜出了明烽的這種舉動,肯定和張家二姐之前的認親行為關,所以在心底裏肯定會去埋怨去張家二姐。
這一次剛剛相認,就害的兒子丟了官,下一次繼續交往下去,還不得送了命?
再加之,自從知道了明烽自毀前程的做法後,失去了拉攏和利用的價值。鎮南侯便再也沒有登過張家小院的門。
張二姐順從夫意,也漸漸的和明烽斷了往來。
見女兒這般勢利眼和無情,張家老夫妻冷了心,也不願意和張二姐這個自私的女兒繼續來往。
明烽就任的地方是偏遠的州府,因趕著赴任,所以行程又很倉促。
人老了,最大的念想,便是老了能落葉歸根,當初柳氏和張書吏願意來京城,更多的也是為了看在張家嫡長孫的份上。
如今去一個鳥不拉屎的偏遠地兒,人地兩生疏,語言風俗都不相同,張家二老年紀大了,自然不願跟著兒子去這般偏遠的地方受罪。
所以決定不能同行,因孫子年紀小,張家二老又不願意孫子受罪,征的福寶和明烽的同意後,便帶這小孫子一同返回了酉陽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