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文獻展在蘇州美術館開幕
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百歲生日將至,3月26日,由蘇州美術館和蘇州市名人館主辦的“貝聿銘文獻展”在蘇州美術館開幕。
貝聿銘的侄子貝念祺來到了展覽的現場,他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叔叔現在已經很少旅行,但是在家中常常想起蘇州,也講起蘇州,最想念的是蘇州的雞頭米。他很驕傲自己是一個蘇州人。
盡管受的是西方教育居多,但貝聿銘認為:“我在中國度過了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因此有種中國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改變。我仍是一個十足的中國人。”
三月底,蘇州,獅子林。
曾經的古典私人園林在曆經600多年的世事變幻後現已成為遊人如織的公共園林。上個世紀2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就曾在這裏度過三個夏天的時光,而不遠處,他設計建造的新蘇州博物館亦以白牆青瓦彰顯著古城與現代的連接。
今年4月26日,是這位祖籍蘇州的美籍華人建築大師100歲的生日,由蘇州美術館和蘇州市名人館主辦的“貝聿銘文獻展”於3月26日在蘇州美術館開幕,貝老先生的學生之一、木心美術館的設計師林兵擔當策展人,從家源、治學、建樹、榮譽、祖國、回家六個部分,以圖片、影像、文獻資料、建築模型為主要內容,呈現貝聿銘先生享譽世界的生動印跡。
國內首次係統性的展覽
貝聿銘的侄子貝念祺來到了展覽的現場,他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叔叔現在已經很少旅行,但是在家中常常想起蘇州,也講起蘇州,最想念的是蘇州的雞頭米。他很驕傲自己是一個蘇州人。
展廳分為三個部分,基本上以時間線作為線索,串起貝聿銘一百年人生的主要經曆和成就。第一個展廳展示了貝聿銘童年生活過的香港、上海和蘇州,三座城市在無形中對他未來的選擇和處世之道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策展人林兵介紹說,貝聿銘在上海居住的那段時候,正是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的建設時期。
1935年,18歲的貝聿銘離開故土前往美國求學,初到美國之時,貝聿銘每周都會給父親寫信。策展人此次從上海檔案館找到這些信件,字裏行間仍流露傳統教育給他的深刻印記,也解釋了他為什麼會從賓夕法尼亞大學轉學至麻省理工大學。這些信件都是首次公開展出。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現場看到,在求學的部分,展出了貝聿銘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的學生作品和成績單、畢業證書等資料。
從1949年貝聿銘進入開發商齊肯多夫的公司,到2012年完成最後一件設計,展覽以一條長長的時間軸細數貝聿銘職業生涯近70年的成果,這些項目中包含私人住宅、文化建築、辦公大樓、校園建設等等各個門類。其中對一些比較重要的作品,比如國家美術館東館、盧浮宮、香港中銀大廈、路思義紀念堂等展覽都製作了模型,給觀眾以更加立體的認識。
展覽還展出了部分作品最初的設計草圖,由貝聿銘原來的事務所貝·考伯·弗裏德公司提供,借此可以稍稍了解他的設計思想。
另外,還有一些貝聿銘受訪的珍貴視頻,包括去年“亞洲創變者”終身成就獎授予貝聿銘時,他的發言資料。
這是貝聿銘在國內第一個係統性的展覽,許多資料是首次展出。
最大貢獻是還故宮一片藍天
1935年,貝聿銘到美國求學,直到1974年才隨美國建築師協會(AIA)考察團歸國。他當時向政府進言,說“盡量不要在故宮附近建高樓,以免破壞故宮上空本來開闊的空間。”這之後,政府決定禁止在故宮周圍一定範圍內建設任何高樓。盡管之後貝聿銘在中國留下了香山飯店、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等建築,他還是覺得“這才是我對中國最大的貢獻。”
盡管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但貝聿銘認為:“我在中國度過了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因此有種中國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改變。這不僅從我的外貌上,或行動和談吐上表現出來,同時也表現在我的思想裏。總之,我仍是一個十足的中國人。”
策展人林兵是貝聿銘的學生,曾參與建設了2006年完工的蘇州博物館。他認為,貝聿銘初到哈佛大學留學時,是美國現代建築的黃金時代,他可以算是第二代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而要在白人占據主導的建築業達到如此的境界,並拿到許多國家級重要的文化項目建設,正說明了貝聿銘的建築是跨越國界的。“他從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主義,他覺得自己要找到建築的內涵並且表達出來。”林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