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新加坡總理公署文告說,建國總理李光耀的情況因感染而惡化,目前正接受抗生素治療。醫生正密切留意他的情況。2015年3月13日,公署文告稱李光耀病情大致沒變化。2月28日,公告稱他病情稍有好轉,需使用鎮靜劑和呼吸輔助器,持續服用抗生素。本月5日,李光耀因患上嚴重的肺炎,進入新加坡中央醫院接受治療。李光耀現年91歲,是新加坡首任總理,同時也是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的父親。他曾任該國國務資政以及現任內閣資政,被譽為“新加坡國父”。
近些年,李光耀已經淡出新加坡的政治舞台和公眾視野,但由於他是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其健康狀況一直受到各界關注。
中新網3月23日電綜合報道,當地時間3月23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病逝,享年91歲。李光耀祖籍中國廣東省,愛喝中國茶,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情緣”,任內多次訪華。
1936年,13歲的李光耀考入當地的英校萊佛士書院(初中部);1940年,18歲的他考入該校的高中部,但在日軍占領新加坡後中斷學業。二戰結束後,李光耀在家人的協助下湊集學費,遠赴英國留學。在留英初期,李光耀就讀於倫敦經濟學院,並在學習時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逐漸展現反殖民統治傾向,但卻在後期一直以“反共者”著稱。他曾在他的回憶錄中表示,“之所以討厭共gon黨人,根源在於他們采用列寧主義(領袖集權)的方法,不在於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一年後,李光耀轉到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並於1949年考獲雙重一等榮譽學位,名列榜首畢業,隨後取得律師資格。1950年,他與以前在萊佛士書院的同學柯玉芝結婚。
1950年,還在英國的李光耀加入了一個由旅居當地的東南亞人所組成的、以爭取馬來亞獨立為目標的團體“馬來亞論壇”。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開始從事律師工作。1952年,李光耀因為代表“新加坡罷工的郵差”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在工會中建立了群眾基礎,從而為其將來的從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1954年10月,李光耀與一些從英國回來的華人、當地受華文教育的左pai學生和工會領袖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屆選舉。這次選舉中,李光耀本人順利當選立法議院議員,開始與新加坡方麵馬來亞共黨(“馬共”)負責人林清祥等人合作,為新加坡爭取自治地位。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動黨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選舉中成為立法議院第一大黨,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此後,李光耀一直希望與馬來亞合並成立“馬來西亞”,從而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最後還可以鏟除在當地日漸壯大的馬共勢力。1961年,行動黨內以李光耀為首的“反共分子”與“親共分子”決裂,李光耀逐漸右qin。1963年7月,李光耀在倫敦與馬來亞東姑阿都拉曼政府達成協議,星馬正式合並。合並後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李光耀主導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采取行動,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馬共高層。
星馬合並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很快就產生嚴重的分歧。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政府籍此指責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與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使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並在幕後煽動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新加坡自治邦政府。而聯邦政府高層則對此十分反感,也因隨後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導致新加坡最終在1965年被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並於8月9日被迫宣布獨立。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積極的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在位期間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製度、成立貪汙調查局,並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成功使得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新加坡政府以高效率、廉潔著稱,且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自由備受。1990年李光耀退出總理職位,由吳作棟接任。2004 年吳作棟又將總理職位交給了李光耀之子李顯龍。在 1990年辭去總理職務之前,李光耀說,那些認為他要退出政治舞台的人“應當去醫院檢查下自己的大腦”。不過,本月7日的選舉結果顯然令他改變了主意。在這次選舉中,雖然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贏得87個國會議席中的81席,但其得票率降至60%,創曆史新低。2006年和2001年其得票率分別為67% 和75%,1968年為84%,為曆史最高。
在競選期間,互聯網首次在新加坡選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未經曆過貧窮的一些年輕批評者在 “臉譜”、“推特”和YouTube等網站上嘲弄李光耀和吳作棟。李光耀和吳作棟在聲明中承認,現在麵臨的是“新的政治局麵”,新加坡的年輕—代希望更多參與決策。
自首次當選總理以來,李光耀一直是新加坡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他生於1923年9月16日,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認為新加坡的統治者是不可戰勝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日本侵略者在1942 年戰勝英軍、占領了新加坡時,李光耀猛然覺醒。新加坡解放後,李光耀到英國學習法律,期間與劍橋同窗柯玉芝相識相戀,在1950年回國前秘密結婚。他們育有三個孩子,現年59歲的李顯龍是長子。 2010年10月夫人柯玉芝辭世時,人們依稀看到了李光耀脆弱的一麵。他在悼詞中說:“沒有她,我會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她度過了充滿溫暖和意義的一生,我應該為她89年的生命感到慰藉。但今天在這個永別的時刻,我的心卻無比悲痛。”幾個月後,他又恢複了常態,在國內外會見重要的政界和商界領導人。競選期間,李光耀再次展現了其強硬的一麵,他在一個爭奪激烈的選區警告選民說,如果他們投票支持反對黨,他們會“後悔的”。許多人最終對人民行動黨投了反對票,給了該黨一記重擊,這促使李光耀最後決定退出內閣。
2011年5月14日,人民行動黨大選失利,李光耀與另一位前總理吳作棟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不會出任新內閣任何職務。他結束長達二十年的資政,連同總理生涯,正式結束在政府內閣長達五十二年的生涯,亦代表李顯龍正式接班。
李光耀最早與台灣方麵的聯係十分密切。在1970年代,新加坡與台灣就進行了軍事上的多項合作,他本人也多次訪問台灣,與蔣經國的私交很好。1992年李登輝上台後,兩人也曾交往甚密,但後來關係破裂(因為李光耀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獨裁的傾向,但李登輝認為這是政治領袖都有的一麵)。2000年陳水扁上任後,李光耀曾兩次訪問台灣,但與陳水扁的關係一般。在李光耀的促成下,海峽兩岸曾經在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海皇大廈舉行“辜汪會談”,極具象征意義。
李光耀在70年代末開始與中國大陸交往,雙方都放棄了60年代時敵對的政策,會晤過毛澤東、鄧希賢、江澤民、胡等多位中國大陸領導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製定方麵有重要影響。李光耀對鄧希賢一直十分尊重,而兩人也確實因其許多的共同點(例如都在經濟上力主開放),因而被很多媒體拿來比較。他曾公開為鄧辯護(雖然在事件發生後,新加坡也曾向香港居民發出過 2,000個移民簽證),並聲稱這實際上與人權問題無關,而是為維護國家穩定的必要手段。由於李光耀長年表示新加坡將會是東盟中最後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會員國,因此在印尼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1990年10月新加坡隨後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