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經倫論㈩(1 / 3)

第四十七章經倫論㈩

中國近現代的先驅們從西方引進來的思想意識,並不是西方全部的文化精神,隻是西方哲學中一部分,並不是西方哲學的全部人文思想,政治理念。

在西方哲學中,有關唯物論的辯證思維,隻代表一部分人的人文意識與政治理念,並不被全部的西方人接受。

對於主義(黨派)與思想而言,主義(黨派)與思想是完全對立與統一的兩種方法,主義(黨派)是少數人的意識形態,思想是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主義(黨派)與思想同樣來自於哲學原理,但是主義(黨派)隻在少數人中宣揚,思想卻是全民意識。

主義(黨派)有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有費用支出,對於派係的人員進行費用分攤。而思想來自於普遍存在,沒有責任與義務性,不存在費用支出。人民的思想意思來自於傳統文化與人民間的口口相傳,思想文化有根源性。

主義(黨派)是在少數人的意識形態下建立起來的個人主張或政治路線,僅代表少數人的意誌,不可以全民宣教,也不可以全民約束,所以主義(黨派)隻對少數人起約束作用,主義(黨派)有責任與義務就有費用分攤,所以黨派內部是存在收費行為的。

思想卻是全民意識,人民的思想來自社會宣教,口口相傳,以及地方文化。思想意識與文化精神產生文明程度。一個種族,一個部落,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的高低就來自於其人民的思想意識與文化精神。

思想有顛覆性,有覆蓋麵。思想產生宗教與文化是寬泛與活動的意識。比如基督教文化在廣義上代表西方文明,伊斯蘭教文化則代表中部文明,儒教文化代表東方文明。其中儒家文化是當今世界最古老也是最長久的世界思想文化之一。

真正懂得儒家文化的人不會說**威脅論,因為儒家思想中核心的理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陰陽合同論,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思想沒有邊際論,儒家與道家文化認為世界起始於一,一宗定製,一宗天下,不存在什麼對立與統一的關係,隻存在對立而統一的關係。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中庸之道,道家的核心價值觀是上善若水。這兩種思想觀念都來自二元結構論,也就是陰陽合同論,即甲點到乙點中心正點論,也是兩端立物中正不偏的論點,這種思想引導下的核心價值觀根本就沒有侵略性,怎麼會產生威脅論呢?

自孔子思想進入上層建築之後,對本民族的集權主義與壓迫手段便是統治階級的核心價值觀,而對外政策一直以“和為貴”,施仁政,《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製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所以說真正懂得儒道之術的人不會說儒家文化是進攻、侵略、擴張文化。古往今來但凡是大儒、大道者都是主和派,叛徒,或老奸巨滑的佞臣。真正懂得儒家文化的人就會了解,在儒家思想的熏染下根本就不可能產生強大的攻擊性的思維。儒學很深厚的人對發動戰爭沒有欲望之血,儒家思想深厚的人多數是集權主義者,對資本逐利性沒有過多的欲望,隻對壓迫人民感興趣,對壓製下人有興致,如果有人宣傳儒家文化存在威脅論一定是別有用心的人在滓穢汙清,激濁入流,混淆是非。要麼就是不沒看懂儒家文化。

儒家與道家文化始終認為世界是一人天下,上天與人間以及地獄都是一樣的。儒家思想隻認可世界是通過仁政理製下,可以是天人合一的專製世界。儒家文化不認可暴力行為,以及通過侵略戰爭達到統治天下的目的。所以中國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就少有侵略戰爭,倒是內部戰爭越來越多,朝代更迭越來越頻繁。

因此,亨廷頓提出的“文明的衝突論”並不正確,隻代表他個人的思想主張,原因是他並不了解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與易經文化。

所謂的**威脅論隻是以他為代表的西方人意之淫出來的一種思想認識而已,並不代表所有人都這麼認為。倒是亨廷頓認為的美國人信念,“即自由、平等、民主和個人主義,以及美國人傾向於不信任政府,反對權威,讚成製衡,鼓勵競爭,崇尚人權,傾向於忘記過去,忽視未來,集中精力盡可能擴大眼前的利益。”這句話值得中國人重點關注。這也說明隻有置身於文化精神之中的言論才有可信度,單從外部看問題並不透徹,隻能是個人主張而已,與資本主義的逐利性有關。

亨廷頓認為自由、平等、民主、人權至上隻是西方的普世價值觀,是否代表西方文明還有待驗證。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認為現代美國有類似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的地方,美國人重視現實存在的實用主義信念也與中國春秋戰國時的法家思想很類同。

中國將來的發展類似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三齊,國富民豐,但思想守舊。中國人不用擔心自身發展,但是有必要前提防患於未然,以防範曆史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