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仙兒蹲在田邊,看著新綠的水稻芽,下麵是漣漣的水。田裏有青蛙的叫聲,田埂大樹上有烏鴉等不同種類鳥的鳴叫。

記得小時候,稻田裏是養魚的,經常有農民在城裏買魚,說是稻田魚。如果家裏這稻田也養魚的話,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魚排泄的便便可作為稻子的養料,魚遊動的時候,翻動泥土又可促進肥料分解。理論上,到了收獲的季節,水稻也一定會增量。

唯一的麻煩是,這裏基本還是看天吃飯,水稻養魚的話,就必須保證田裏有足夠的水。林仙兒才來這裏不到一個月,並不清楚這裏的旱雨季分布。

早前,田裏的水是通過水渠引過來的,如果到了旱季,誰也保不準水渠裏有沒有水。要不,等到旱季就挑水吧。喔,不!旱季該是已經到了夏天,大熱天如果去挑水,還不把人累死。

正想著,林父和林大佑已到了田邊。

一大早,家裏人還奇怪仙兒為何不見了人影,這會就在田邊看見她發呆。

“仙兒,你在幹嘛?”林大佑問。

“我在想如何在有限資源中獲取更大利益。”

什麼?林大佑壓根沒聽懂,什麼有限資源嗎,什麼利益?“仙兒,你說什麼?”

“哥,你們先忙吧,我再想兒,等想好了告訴你們。”說著,林仙兒站了起來,順著小溝渠往上遊走去。

這是一條小河,大概有兩米多寬,河水很是清澈,上下遊皆有婦女在河邊,洗衣服的,洗菜的,洗馬桶的。

喔,做什麼的都有,也就是說,下遊洗菜的水,其實也就是上遊戲馬桶的水。林仙兒心裏有個大大的疑問,每家每戶都有水井,為毛他們不在自己家裏洗呢?難道說,古代河水的自我清潔能力和能地下水媲美嗎?

林仙兒走進河邊,河裏偶有小魚小蝦,每個大概有指甲大小。林仙兒小時候也常常在河裏抓魚,每次抓上來的都是這種小魚,然後裝在瓶子罐子中,沒幾天就死了。在她的印象中,這種小魚是長不大的。

不過,既然是做實驗,抓回去養養也無妨。水稻養魚也是個係統工程,今年先試下,順便觀察下天氣,如果確定要養,恐怕在插水稻前就要規劃,至少要把魚溝留出來吧,明年買點魚苗,等以後產業化了,帶領村裏人發財致富!

林仙兒越想越美,一路小跑回到家,拿了個盆子,一個簸箕,也顧不得林母在後麵喊她,又跑到河邊,挽起褲腳,專心致誌撈起小魚來。

有洗衣服的大嬸問她抓小魚做什麼,她老實回答,抓回去養。其他人一陣調笑,撈小魚這樣的事情,平時都是小孩子做的,如果能撈到,家裏做菜時就把魚放進去,誰也不會專門做這事,更不會異想天開用盆子養著。

誰都知道,這種魚是養不大的。

大概撈了20多尾魚後,林仙兒端起盆子,朝自家田裏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