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裏可耕田2(1 / 2)

桃花源裏可耕田(下)

桃源有一班開往興隆街的定班客輪,船體比常德班稍小一些,但很隨意,隻要有人要求下船,隨便找到一處沙灘就可以靠岸,乘客上岸,回頭致意:\"多謝了,慢走。\"客輪就拉響汽笛,繼續上行。有些江麵仿佛比宜昌的江麵還寬,清澈見底的程度令人不敢相信,簡直可以看見水中的水草在搖曳,

我喜歡站在船頭的甲板上迎風站立,看著客輪輕快的行駛,江水被船頭迅速的壓到船底,然後又被強大的螺旋槳攪拌成浪花在船尾形成扇形的水紋。開始有些山了,不高,不大,越往上去,山巒變得越是幽美,恍惚之間,仿佛置身於秀麗的桂林山水之間,這裏的山石秀麗的,富有靈氣的,尤以右岸為勝。

從桃源碼頭出發,途經蕘河,張家灣,水溪,剪市,塘河,白石鋪,馬石溪,就到了鄭河。蕘河有個林業檢查站,有一艘鏽跡斑斑的白色快艇就停在高高的水塔下;水溪的江邊有一塊孤零零的石碑,那就是\"問津處\",據說武陵漁人黃道真就是由此棄船登岸,從而發現了桃花源這片鮮為人知的洞天福地。那隻是神話的烏托邦,如今隻是一碑,一樹,一大片長勢喜人的禾苗而已,而過了水溪就是剪市,那是一個繁華的集鎮,小橋,流水,人家,很是迷人,我曾經在這個鎮上的供銷社裏買過一本《桃源仙境》,早就忘記了,還是在封底的模糊印章上想起了這一點。

桃源縣的汽車站不大,藏在一大片家屬樓合圍的院裏,沒幾台車,白天經常空蕩蕩的,而往返常德與桃源之間的班車根本不進站,就停在漳江南路上,到鄭河的班車早上從鄭河開來,下午兩點回去,因為是短途,也就像公交車一般隨上隨下了,出縣城不久就是蕘河,乘汽車輪渡渡過沅江,江這邊就是湘黔公路,向前走很順利,車來車往雖然很多,但路麵很好,加一下油門,就到了桃花源。

一千兩百年前的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中國版的烏托邦,就是虛無飄渺的空想主義。時隔幾百年之後,居然有人據此找到了這一地方。平心而論,雖然有不少別的地方也聲稱他們那裏才是桃源所在,想想人家這裏,連縣名都叫桃源,中國絕無僅有。這裏才是桃源的所在。去去來來多少次,也隻是來玩過一次,那是我和司機林兒,同事建年,還有小李到鄭河的途中路過這裏,稍作停留。

介紹肯定詳盡多了,抄錄如下:\"進桃花源牌坊,跨窮林橋,便是菊圃,方竹亭就在菊圃上側,遇仙橋上小歇片刻,曆石階而上,過水源亭,桃花潭,到秦人古洞,洞內可覽豁然軒,千丘田,延至館,高舉閣,歸鶴峰,過摩*鬆,順坡勢而下,可到桃花觀,躡風亭,玩月亭,穿桃花觀山門,經集賢祠,右拐,經即出亭,可從向路橋而出。\"

桃花源的名氣實在很大,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粗略的翻閱了一下,唐代有孟浩然,王維,韓愈,劉禹錫,杜牧,宋代有王安石,蘇軾,秦觀,陸遊,後來清代居然還有文韜武略的乾隆皇帝,想想宜昌的三遊洞,蘇家三父子,加上黃庭堅等等,就自認為名聲鵲起,看了桃花源,才感到有些汗顏。

繼續沿湘黔公路前行,過鄭家驛,前行5公裏就是楊家橋,有一不規則的十字路口,向北去寺坪,白石鋪,鄭家河,南行就是一個叫沙坪的小鎮。有一年我們在鄭河采購,那時還在與小魯合作,一場**的爭議以後,我第一次妥協了,打電話通知廠裏給小魯彙出40‰的預付款,小魯一連跑了幾趟寺坪農行,帳上空無一文,但廠裏堅持說已經彙出,檢查了幾遍,最後才確定,由於小魯的湖南口音,我廠經辦人員將收款銀行的地址,寺坪錯寫成沙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