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長陽(1)
一、小餐館
長陽由於大山的阻隔,就形成了很獨特的地理風貌,交通被明顯的分為兩部分,一條是沿318國道前行,以後的宜(宜昌)萬(萬州)鐵路和滬(上海)蓉(成都)西(**)高速也沿用這條走道,當地人稱之為前河;另一條沿清江前行,不過隨著隔河岩水電站的建成,那條被當地人稱之為後河的地方更重視水上交通了。
所謂條條道路通長安,**長陽也有不少方法,我走得最多的就是從土城翻越赤土埡,當汽車都被陡峭的上坡折磨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就終於爬上了赤土埡了,司機總喜歡在此停車檢查一番,因為前麵有一個長長的下坡。他在一棵大樹背後解完小便,一邊拉著褲子上的拉鏈,一邊問我:\"拐子(宜昌當地土話,老大的意思),到哪裏吃飯?\"
太陽已經升得老高了,很莊嚴的映照著遠近的千山萬壑,我一直無法理解對麵山腰上的人家是如何生存的,那些灰瓦土牆後麵的山民是如何守著幾塊貧瘠的田地,習慣於那麼寂寞而枯燥的生活的,我也放光了肚裏的濁水,從另一邊登上敞開車門的東風140大貨車的駕駛室,咕嚕了一句:\"還是到木橋溪再說。\"
一路下坡,汽車車廂發出轟轟隆隆的聲響,司機不停的按著喇叭,催促著前麵的一輛農用車讓道,乘著那輛髒兮兮的汽車向路旁稍稍靠邊的一刹那間,我們已經輕快的超到前麵去了,坡下就是高家堰鎮,沿著公路而建有幾家商店,一排鎮政府機關,一個農行營業處,有兩家賣肉的,還有飯館,旅店,郵電所,拐彎處有座大橋,橋邊稀稀拉拉的也有些賣菜,賣水果的小攤了。
從高家堰到點兵河雖然兩邊山高林密,山穀裏卻是一段又平又直又寬的大道,汽車走在上麵,油門一踩到底,風馳電擎的,別提有多爽了,據當地人稱,當年修建這條路的時候,正是準備打仗的緊要關頭,李先念命令要能在公路上起降軍用飛機,於是就有了這樣寬闊的道路,大概是有道理的,要不在大山深處,為何要劈山炸石,搞出這麼大的場麵,連後來的宜黃和宜萬高速也自歎不如。
木橋溪就是公路邊的一個小居民點,貼著右側的山麓,有些低矮的平房,後來又有了些簡陋的兩層樓房,一色的白瓷磚,與那些年代久遠的漆黑的老屋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我們吃飯的地方,供銷社與我們做生意,是在農資公司辦的一家餐館裏吃的飯,幾個長相醜陋的女人與那裏的穆主任打情罵俏,熱鬧極了。
我固定在一家姓馮的小餐館裏吃飯,首先吸引我的是馮哥做得一手好豆腐,好吃極了,馮哥高大但沉默寡言,客人上門,就坐在灶門口向裏麵添柴,沒客人的時候,就扛著鋤頭下地幹活,他家的地離小店還得趟過隔著公路的前河,那裏有幾畝薄田,種些包穀、土豆之類的,後來我們來得多了,也就熟悉了,就叫他也到桌上來一起喝酒,他不肯,馮嫂卻同意了:\"人家叫你喝,你就喝嘛。\"酒過三巡,馮哥就打開了話匣子,一直說到他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