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出遊5(1 / 2)

除夕出遊(5)

五、天然塔

走在沿江大道延伸段上,拐一道彎,遠遠地就可以望見那座磚石疊砌,八棱七層,高約42米的天然塔的雄姿。這條沿江大道的貫通,使得原本藏在雜草叢生的天然塔脫穎而出,真正成為了寶塔河一帶極富盛名的地標。

天然塔的修建很有戲劇性,相傳這座塔始建於晉代,由當時的著名文學家郭璞於西晉末期僑居宜昌(當時叫夷陵)時所建。到了明代崇禎末年,那個夷陵人、大學士文安之認為原塔塔體低卑,塔寶狹窄,且年久失修,願慷慨捐資,於是乎,就把原來的寶塔給拆掉,可是由於滿清入關、明朝滅亡,文安之匆匆出逃,此事就不了了之,可見那個家夥也就是一個口頭革命派。

直到清乾隆十年(1745年),東湖縣(今宜昌市)的士民捐資在原塔基處重建天然塔,奇怪的是屢建屢垮,沒有能夠成功的。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才由東湖縣當時的士紳徐經業、王永言、盧鴻儒、覃永泰、張文學等10餘人捐資重建天然塔。曆時3年終於建成。現存的天然塔便是清乾隆時這次重建的古建築。

我已經不記得自己曾經來瞻仰過這座寶塔幾次。小時候當然來過,那個時候就可以沿著塔內的145級石梯盤旋至*。**的時候也來過,那些八大金剛負塔的石雕都被砸爛了狗頭,不過塔*的那個當做避雷針的銅人還在。後來,天然塔被宜昌紙廠的圍牆團團圍住,有一年在那個廠的供應科的朋友那裏喝酒,幾個人一時興起,也高一腳低一腳的去爬過寶塔,那個時候寶塔已經荒蕪了,周圍堆的都是蘆葦,塔內到處臭氣熏天,爬上去根本看不見\"舳艫相接,帆桅如林\"的誇張,也沒有任何\"鞭打五龍\"的印象,其實隻是一種文人的牽強附會而已。

關於修建天然塔的緣由,曾經有過不少的爭議,據清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誌o藝文誌》中的宜昌知府王春熙的《重修天然塔記》一文記載:\"東湖為古彝陵州,西南濱江,江之南有葛道山,為客山,屹然高聳,城東主山卑弱,受其欺壓。且江水自西峽一束,經西城而東,直瀉荊門,非高標淩跨,無以束其勢。故城南青草鋪有塔,巋然聳峙江幹。舊傳晉郭景純僑寓時所建,培地脈,壯文峰,製客山,鎮水口,鹹於塔乎是賴。\"

而根據王春熙的前任東湖縣知縣何學青(1784年在任)的《重修天然塔記》的記載:他讚成袁崧在《宜都山水記》中對宜昌的評價:\"山秀水清,類產俊異,信不誣也。然國朝(清)以來,科舉及第者寥寥不過數人,深表惋惜。\" 他的遺憾是有根據的。據《宜昌縣誌初稿》卷六記載:在長達152年的科考中,東湖縣中進士的隻有2人(順治時1人,康熙時1人),乾隆一朝為空白;中鄉試舉人的也隻有11人(順治時1人,康熙時6人,乾隆時4人),實在令人汗顏。

這樣的人才空白確實是與康乾盛世的整體繁榮極不相適應。囿於曆史的局限,東湖縣人士最終接受了風水說。相信了袁崧這個形家(風水先生)對這裏做出的\"塔處巽地、占文明、不宜棄\"之類的話,即青草鋪這個地方在八卦上屬\"巽\"位,有利地方文明昌盛,而原來的寶塔因為被文安之拆掉了,所以才導致清不如明、宜昌出不了人才的現象發生。於是那些士紳們主動捐資,重建天然塔,\"慨然以繼修是任\",據毛鴻《重修天然塔記》稱:徐經業\"親躬督率、區畫指揮,罔輟寒暑。\"可以說,天然塔凝結了那些有識之士的期盼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