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係清江6(1 / 1)

霧係清江(6)

船行了很久,依然還可以望見武落鍾離山*處的向王廟。就記起了石神廟門前的那副古對聯:\"脈係魁頭鍾靈秀,麵朝龍角子孫興。\"所以才會有\"向王天子一支角,吹出一條清江河\"之說。廩君開發治理清江,有大禹之德;開拓疆界,建立巴國,所以土家族人把他尊為向王。據說這座向王廟曾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燒毀,1984年複修。

突然想起學術上關於武落鍾離山歸屬的一些爭議。有消息說,長陽的那座位於都鎮灣的佷山一直就叫佷山,之所以被封為土家人的聖地武落鍾離山,則是上世紀80年代,長陽在爭取成立土家族自治縣的**下,才匆忙\"找\"出來的。曆史的真相是,1980年,長陽成立地名辦公室開始尋找武落鍾離山,據說考察了七千多個地名,然後在1981年3月3日對外宣稱武落鍾離山就是佷山。殊不知,這座所謂的\"巴人聖山\"隻是一個贗品而已。

提出質疑的理由之一是大致方位不對。《辭海》記載:巴人\"周以前居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而佷山則在長陽縣中東部的都鎮灣附近;根據《水經注》記載:\"夷水東徑難留城南,城既山也……夷水又東徑石室……夷水又東與溫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夾岸,有溫泉對注……夷水又東徑佷山縣故城南,縣即山名也\"。夷水是古清江名,難留城則是武落鍾離山的別稱,這段描述說明武落鍾離山在長陽鹽池溫泉以西,位於清江北岸,而佷山則在清江南岸,也與事實不符。

質疑之二是與史料記載不符。因為西漢初年,古長陽被命名為佷山縣就是因佷山而得名,在現存所有的史料中,都沒有佷山即是武落鍾離山的記載;而清同治三年編纂的《宜昌府誌》將武落鍾離山與佷山單列記載,一座在縣西北200餘裏,一座在縣西北80裏。而明末清初的那位宜都籍的著名曆史地理學家楊守敬也在其《水經注圖》上將兩座山作了單列記載,武落鍾離山(難留城)標注在鹽水溫泉以西,佷山則在長陽都鎮灣附近。

同時,《水經注·夷水注》記載:\"東北麵有石穴,可容數百人,每亂,民入室避賊,無可攻理,因名難留城也\"。可是佷山根本找不到可容數百人的岩洞,而且在很山上至今仍未發現任何早期巴人遺跡,唯一與巴人有關的遺物是一件虎鈕錞於,但那已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與早期巴人無關。所以在考古界有不少磚家叫獸依然堅持巴東的三裏城才是真正的武落鍾離山。

我國現在流行以訛傳訛,假話、謊話說得多了就成了真理。這一點也在武落鍾離山的確認上表現得十分突出。在長陽之前,武落鍾離山的具體方位並未引起學界的爭議,而長陽拿不出證據否認同治版的《宜昌府誌》和楊守敬的《水經注圖》的真實性和權威性。隻不過對於普通的遊客來說,哪裏才是武落鍾離山管他們鳥事,好看、好玩、好耍才是第一位的。

遠遠地又可以看見那座距離長陽縣城9公裏的隔河岩水電站了。因為這座1995年竣工的水庫留有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既可以削減清江下遊的洪峰,也可錯開與長江洪峰的遭遇,減少荊江分洪工程和下遊大武漢的壓力,在1998年長江抗洪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那一年,長江第六次洪峰使沙市水位創下45.30米的曆史最高紀錄,隔河岩大壩臨危受命,超限度地攔蓄洪水,使得荊江水位下降20-30厘米,避免了荊江分洪,為此,那個當年把九江大堤怒斥為\"豆腐渣工程\"的朱總理特別批示,表示感謝。

從上午10點到下午3點半,遊輪花了5個多小時帶領我們在清江畫廊途遊了百島湖、倒影峽,看了天下第一大天生的清江大佛和孔雀開屏山;登上了仙人寨,拜了彌勒佛和觀世音,進了巴人洞;登上武落鍾離山,在向王廟祭拜了土家祖先在天之靈,石神台觸*了神石為自己帶來好運。在返回頭、結束愉快旅程的時候,還是感覺值得第二次出遊的。(2014年8月18日遊玩,遊記老婆寫於8月19日,幫其潤筆於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