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溪軼事(9)
九、普溪
離開分鄉小鎮,依然還是沿坡而上,坡度不算大,車行順暢,也就不到兩公裏,眨個眼、翻過那座不高的土城嶺,山下就是普溪。
普溪很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記;普溪很舊,一看就能找到既有著馬致遠詩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又有著吳門畫派沈周的那種\"所作率意縱逸,寓有野逸之趣\"的特色,因而顯得古香古色。一條在這裏叫普溪河、到了黃花和另一條小河彙合以後就叫黃柏河的小河在山腳的開闊地彎曲伸展,S223省道(宜保公路)橫穿南北,那條硬化過的普(溪)百(裏荒)公路縱貫東西。
這個村麵積18.84平方公裏,林地麵積是耕地麵積的7倍以上,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貧困地區,所以村裏唯一拿得上台麵的就是石灰石、砂石、頁岩等建材資源豐富。可是由於該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氣候條件,更有那條小河年長月久從山區帶來大量的沙土堆積在兩岸的大片灘塗上,加上該村水利資源豐富,東風渠橫臥該村,普溪河穿村而過,灌溉條件好,基礎設施完善,正是種田的好地方。
於是,2010年,該村被納入宜昌市城郊蔬菜基地建設項目,流轉土地近九成,初步建成宜昌市城郊蔬菜基地。通過發展特色蔬菜、季節蔬菜提高蔬菜產業知名度。同時,\"要致富,先喂豬\",這個村也是分鄉的養殖大村。不僅有生豬,還有山羊,近幾年又有了水果。於是經常時不時的在新聞媒體上可以看見普溪的名字。
一會兒是宜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普溪3組蔬菜基地的鋼架塑料大棚內栽培後收獲一重達5斤的罕見三峽紅心薯;一會兒是普溪麵積達1000畝的蔬菜種殖基地為確保真正放心無公害,建立了安全種植、安全積儲運輸、安全物流配送、安全質量追溯四大係統,將農產品從種苗到商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都進行嚴格把關;一會兒又是如今的普溪,幾乎家家種枇杷。\"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道旁、小院、田裏那些一樹樹金**的枇杷掛在枝頭,令人躍躍欲試。據報道,一到周末,大批的城裏人驅車前往,**時車隊竟能排上幾公裏。就有些東園載酒西園醉,枇杷園裏采摘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