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意外6(1 / 1)

一路意外(6)

站在四車道寬的梅林大道上很容易的乘上招手即停的鄉村中巴車,經過鎮政府、經過桔鄉大道,再回到自己很熟悉的老漢宜路上來了。這也是從鴉鵲嶺開往小溪塔的一條線路,與108路公交車不同的是,這是客運班線,不是公交路線;開的是宇通中巴,不是公交車;走的是老漢宜路,也就是現在的S107省道;最重要的就是這條線穿過中心城區,而另一條線僅僅隻是奔波在小鴉公路上,無論是知名度、發班密度還是客流量兩者都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論。

更為重要的是凡是乘過這趟班次的人都深有體會,在這一條小鴉客運線路上掌控全車乘客生命的司機不管老幼,居然個個都是猛張飛。中巴車剛一出鴉鵲嶺司機就在不斷地加油門,客車的馬力也很足,就像一頭熱血沸騰的獵豹似的不斷地超越前麵的車輛,不僅是長長的半掛車、各種貨車、同類型的客車,甚至是各種小車,也見縫插針,毫不客氣地強超過去。

什麼過線、轉彎加油門、下坡加速、連按喇叭這些違反駕駛規則的都是常有的事,難怪乘客當著他們的麵就敢罵他們不是開車的,而是開飛機的。司機肚量很大,笑一笑,也不反駁,也不改正,依然我行我素,駕駛著自己的那輛鐵皮薄得和紙一般的客車依然一路飛奔,轉眼就是鴉(鵲嶺)白(洋)分路口,然後加大油門衝坡、一個接一個,**處就是梅店。

一個長長的上下坡放下來,車輛就會到達一個不太寬闊的山穀之中,山不太高,綠化得不錯;樓不太高,新舊各有不同;田也不算大,不過還算平坦;一晃就過了七堰(我連一口大堰都沒見過)就是董家老屋(不知僅僅是個地名還是真的有這樣的老屋,反正當地人都說那裏叫董家大橋)。很久以前有一年春節,一大幫人到梅店的一戶人家拜年喝酒,因為去的人多、住宿困難,入夜以後,一二十個人一路說說笑笑,就從梅店走到了新場。雖然冬天很冷,可是天上有月亮,又喝了些白酒,加上人多,說的說、唱的唱,笑的笑,還是*有意思的。

這條原來叫漢宜路、現在是107省道的路上的行人也不太多,如今家裏不是擁有小車就有代步的摩托,即便是中巴車起步價由1元提高到2元,出門坐車的人也越來越多。看得見路邊的人在曬太陽、抽煙或者喝茶,打牌或者閑聊,車上的人有的玩手機、有的看風景,雖然在同一輛車上,可每個人的目的地不同。

一個貌似見過麵的中年女售票員在給一個新來的售票員傳授經驗,講解線路分布和賣票訣竅,那個中年女售票員和沿途上下的乘客都很熟。不斷有人和她打招呼,她也在不斷的和一些男乘客打情罵俏。她的話也很多,斷斷續續的聽了一些,知道過了新場的雙合喜臨門酒樓和城區伍家崗的仁和醫院是一個新的票價的起始點,前者是我的一個侄兒開的飯店,後者是我的兒媳工作的地方。

新場是這條線上一個不大的鄉村集鎮,省道穿鎮而過,建築物多數都是商業門麵,也有一些私人的住宅樓,這麼多年來的滄桑變化,這個農村小集鎮似乎變化不大,不過就是街後又多了幾棟樓房,那幾條四散而去的岔路進行了水泥鋪設。東麵有一所國防中專,那是原來的新場中學改建而成的,街上還有三峽農商行、聯通移動的營業點,西邊是去年底今年初擴大了一倍多的天緣農業發展公司,這是我的另一個侄兒由一家打蠟廠發展起來的。

其實即便不背井離鄉的到南方或者城裏打工、就待在農村發展,也得看是否有眼光,是否能抓住機遇,是否能貴人相助。比如新場雙合與文畈的省道兩邊的那百餘畝土地,曾經被外地人來承包種過西瓜,幾年後又改為大棚**,同樣也是外地人所為。再比如我侄兒的那家從打蠟廠發展起來的農業公司,一年僅下撥的各種補貼、獎勵和政策傾斜資金就價值數百萬,有關部門甚至還組織各地的創業者到那裏辦培訓班,可見得前途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