虯髯客口中的倭國,就是唐代之前對於日本的稱呼。
東漢時期,日本島上建立了一百多個小國,其中一個島國向漢朝派遣使臣。因為當時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中國的附屬國,因此也稱其國人為倭奴,冊封其皇帝為倭王。從此漢人稱日本國為“倭的奴國”,日本人為“倭人”,一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
隋大業年間,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唐代鹹亨元年(670年),日本遣唐史才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大船上,李孝恭聽完虯髯客的話後,臉色陰沉道:“不管是不是倭國朝廷的意思,但那夥賊人既然出自倭國,倭國國王就該給本王一個說法,該給犧牲的二十八位將士一個說法!血債必須血償~!”
最後六個字,是從李孝恭牙縫兒裏蹦出來的,顯得格外滲人,莫名其妙地損失了近三十個將士,由不得他不惱火,更何況對方居然出自於倭國這樣的低等國家!
對,沒錯,現在的倭國在李孝恭眼裏就是一個低等國家,甚至連真臘、驃國這樣的南洋小國都不如,所以他更不可能稱呼倭國的統治者為天皇了!
事實上,天皇這個名詞最早是由聖德太子提出的。他在遣小野妹子(男的)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當時就是因為這句話,徹底激怒了隋煬帝,從而導致兩國關係斷交。
天朝上國在古代可不是白叫的,那時候國人根本不會承認所謂的天皇一稱,中國稱日本皇帝為天皇大約是在清末的同治時期。
“王爺是打算去倭國嗎~?”
虯髯客眼睛一亮,饒有深意地問道。
李孝恭沉聲答道:“倭國國王教化無方,致使我大唐船隊遭損,當然應該問責,不過眼下當務之急,是該找到那夥賊匪,將其千刀萬剮,以告慰陣亡將士的在天之靈~!仲堅,你可知那夥賊匪老窩在何處~?可否帶本王過去~?”
虯髯客搖了搖頭,答道:“某要是知道,早就帶人將他們給滅了,那群猥瑣的倭人,某早就看不慣了~!”
李孝恭無奈一歎,他招手吩咐道:“吳迪!”
“末將在!”
“命你帶領二十隻戰船,四百軍士,沿路追尋那夥賊匪下落,天亮之前不管有沒有找到,都得回來集合!”
李孝恭一臉嚴肅地吩咐道。
“遵命~!”
吳迪大聲應道。
虯髯客突然道:“王爺,恕某多句嘴,夜間航行很容易迷失方向,這位小兄弟帶去的人明早很可能就回不來了啊~!”
李孝恭揮了揮手,讓吳迪先下去安排,然後胸有成竹地對虯髯客微笑道:“仲堅不必擔心,他們每條船上都配有指南針和海圖,斷然不會迷失方向的~!”
虯髯客愣了愣神,好奇道:“敢問王爺,何為指南針~?可否借某一觀~?”
李孝恭笑了笑,低聲對旁邊的侍衛吩咐了一句,然後道:“有何不可~!此處說話不太方便,咱們不如先去島上的營地再說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