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慘敗後,濟爾哈朗拚命逃竄,經過近兩天的逃命後,終於在距離安州一百多裏外的大城縣境內,遇到了從滄州來援的鑲白旗大軍。
一路風聲鶴唳,喜遇援軍,濟爾哈朗心情一下子放鬆了許多,他身邊的清軍各將士也個個玩的虛脫,戰馬都口吐白沫。
看到一向穩如狗的濟爾哈朗狼狽不堪的樣子,鑲白旗各將目瞪口呆,隻有旗主豫親王多鐸露出一臉的鄙夷之色。
多鐸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與多爾袞、阿濟格都是一個爹媽生的,他六歲時被封為和碩額真,參與議政,十三歲時被封為貝勒,為正白旗旗主,後改為鑲白旗旗主。
多鐸多次隨皇太極出征攻打蒙古和大明九邊,二十二歲封豫親王。
多鐸如今隻有二十四歲,過完年也僅僅二十五歲,雖然年輕,但已久經沙場,無論是攻打察哈爾,還是攻打宣府、大淩河、錦州等大明邊鎮,幾乎沒有敗績,長此以往,也造就了他驕橫的性子。
在月初,山東境內的多爾袞聽聞鑲紅旗全軍覆沒,正考慮著如何應付時,多鐸站了出來,要求領兵擊潰明軍,拿下保定府,並下了軍令狀。
多爾袞忙於攻打濟南府,對多鐸也頗為放心,就準了他的請戰。
多鐸沒有攜帶大量糧草,隻攜帶了幾日幹糧和一些簡單的行軍營帳,鑲白旗大軍行軍速度很快,幾日時間就從山東趕到了北直隸河間府。
一路上,多鐸怎麼也想不明白,鑲紅旗營地堅固,還有八千人馬,糧草也是無憂,即便被數萬明軍圍困,怎麼也得堅持個大半個月吧,怎麼一天時間就被攻破了呢?還被殺個精光,嶽托這個大侄子到底什麼情況?
讓多鐸更沒想到的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敗了?還這麼狼狽。
再仔細一打聽,他們的對手也是那個幹掉鑲紅旗的明軍,貌似碩托和博洛這兩個侄子也被他們弄死了。
多鐸越聽越怒,把濟爾哈朗狠很的訓斥了一遍,然後召集大軍,準備親自領兵出戰,迎戰明軍,拿下保定府。
濟爾哈朗雖然與多鐸是同輩也是平級,但被他訓斥的一聲不吭,很識相的把自己鑲藍旗以外的全部兵力都交給了多鐸。
打了敗仗嘛,還多了個年輕的爺爺,任濟爾哈朗臉皮再厚也不好意思與人爭論。
其實除了鑲藍旗的人馬,原本的三萬大軍也沒多少人了,被天武軍幹掉了一萬多人,潰散路上又跑了不少包衣和雜役,剩下的隻有正紅旗兩個甲喇,還有一個甲喇的蒙古兵。
此時,多鐸和濟爾哈朗掌握的兵力有兩萬多人,其中半數以上是八旗滿洲兵,戰鬥力極強,尤其是多鐸,很是自信!
.......
※※※※※※※※※※※※※
朱慈烺在處理完保定巡撫後,開始分配糧草和處置俘虜。
如今的安州城內已經建滿了密密麻麻的糧倉,那裏堆放著清軍掠來的糧草財帛,由天武軍一個整編旅的兵力把手。
如果不是從清軍手裏繳獲這些糧草,天武軍數萬人還真不知道怎麼過。
漕運被堵,北直隸受災很嚴重,加上兵荒馬亂的,各地早已沒了存糧,幾個軍事重鎮有存糧也不會輕易拿出,都是緊著關係好的軍隊使用。
朱慈烺奉行天武軍優先的政策,其次按戰功分配給天武軍和宣大軍隊,對於沒有戰功的軍隊,隻給保證不餓死的口糧,多了一粒糧都不給。
朱慈烺隨後巡視了俘虜營,這裏聚集著大量的被俘清軍,足有數千人,其中包括八旗蒙古兵、八旗漢軍,還有一些八旗滿洲兵,甚至還有朝鮮兵。
朝鮮自從兩年前被滿清占領後,被迫成為其附庸國,清軍每次出征都會讓朝鮮派兵參戰,充當炮灰,朝鮮兵的地位還不如八旗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