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出宮後的第六天,朱慈烺早一心理政,早已把那位“餘晨”拋諸腦後了。
不說“餘晨”與“大明第一帥”一樣,隻是個筆名,就是那粗糙的男裝造型,也提不起朱慈烺的絲毫興趣,那別說有什麼想法了。
他唯一驚奇的地方便是那女子的學識,還有那纖纖軟玉手上的手感......
當然了,如果對方是個美人的話,倒是可以交往一二......
春闈大試已經結束了,禮部和教化部的官員們忙著閱卷,時而將一些考的不錯的卷子呈報上來。
因為大明分南北卷,中間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一般殿試是在會試一個月後舉行。
所謂南北卷,就是依據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列錄取進士。
洪武年間,因為南北文化水平高低不同,導致所取五十二名進士都是南方人,一時間引起北方讀書人嘩然,發生了南北榜之爭。
一向多疑的朱元璋命人調來試卷,發現有的考卷寫的狗屁不同,卷子中更是有不少犯禁之句,落榜有理,但北方士子起哄,事情不好辦。
於是老朱親自擔任主考官,全國再次統考,為了籠絡讀書人,後考的這次,所錄取六十一人當中,無一是南方人。
事情雖解決了,但這曆史問題一直遺留下來了,後來仁宗年間,為了徹底解決此事,朝廷直接規定了南北取士分配比例,南方六成,北方四成。
到了宣德和正統年間,朝廷再次定下新製度,分為南、北、中卷,以百人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南卷含南直隸長江以南的應天府、蘇州府、鬆江府等諸府,還有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五省;
北卷含北直隸的順天府、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省。
中卷含四川、廣西、雲南、貴州死省,還有南直隸鳳陽和廬州二府,以及滁州、徐州、和州三州。
後來大明各個時期,南北卷在地域和比例上有所調整,但始終堅持南北分卷取士的製度。
針對南北卷的問題,朱慈烺也沒有好的解決方式,現在長江以北打爛剛剛重建,條件差,讀書人自然少。
即便是沒有戰爭,有些經濟條件稍差的地方,在這方麵也處於稍微落後。
不然清朝的科舉和後世的高考製度,也不會受南北卷這麼大的影響,比如一些學校按地區分配錄取名額......
閱卷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當然了,作為皇帝的朱慈烺並不覺得枯燥,反而覺得享受。
禮部所呈上來的這些卷子,都是精挑細選的上等之作,有的辭藻華麗,有的謳歌頌德,有的針砭時弊,發表獨特的觀點。
最重要的是,這些士子的字寫的真他媽太好看了!
就跟打印出來似的,太工整了!
饒是在書法上有幾把刷子的朱慈烺,也不得不寫個大大的“服”字!
雖然朱慈烺改變不了南北卷,但也做出變通,改變大明以往的進士授官製,新科進士除了一甲將要產生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前五十名進士都選為部署官員。
二甲後二十名選為中書舍人、行人、評事、博士等官,三甲前十名也選為評博中行等京官。
三甲十一名到二十名選為地方知州,二十一名至七十名選推官,其餘盡數選為地方知縣,使得政體人情,俱得其平,在缺官的時期,合理的利用人才。
“皇爺,兩位長公主求見!”
吳忠悄悄走來,低聲道。
長公主也就是朱慈烺的妹妹,坤興和昭仁。
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姐妹稱為長公主,姑母為大長公主,長公主在宮中的地位比一般嬪妃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