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黃昏。
在抗住秦軍兩天猛攻後,楚軍終於在運糧甬道站穩了腳跟,而章邯在審時度勢後,戰略性的選擇了後退。
這一戰。
對秦楚而言,都是硬戰。
章邯從濮陽一戰之後,就沒有再將楚軍放在眼中,而項羽這猶如驚雷劈大地般的殺出,卻是讓其感到震駭。
五萬楚軍,硬生生擊退了十幾萬秦軍。
強悍的戰鬥力令人嘖舌。
在深思熟慮之後,章邯選擇退兵。
楚軍毫無征兆的殺出,已經打亂了他的計劃。
繼續在甬道處僵持,對大局沒有任何益處,他需要退兵,以便重新正視局麵,進而擬定新的作戰計劃。
同時。
在章邯看來,楚軍來勢洶洶,目的就是為了斷糧道。
如今得手,楚軍一定會牢牢守住這條得來不易的甬道,以便拖住、餓死王離部隊,想要奪回,勢必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他不願大軍消耗在無休止的爭搶甬道上。
他更願意畢其功於一役!
現在楚軍勢盛,他可以故技重施,如當年滅項梁一樣,先退兵以示弱,再整合強軍,乘其不備,迅猛出擊,徹底滅掉這股楚國殘餘,進而收回甬道。
他需要時間。
而楚軍占據甬道,卻給了他時間。
按正常的兵法思維,隨著秦軍退去,楚軍的聲勢必然大振,其他觀望的諸侯也定會蠢蠢欲動,接下來六國聯軍會拚死守住優勢,以等到王離部隊因為缺糧而自潰。
曆史上斷糧道之所以關鍵,無外乎是斷糧之後,大軍會陷入糧食危機,從而導致軍心渙散,不戰自潰,縱觀曆史,所有斷糧道成功的一方,無一例外都采取了守勢。
在章邯看來,楚軍同樣會采取守勢。
而且。
他出身少府。
對王離軍擁有的糧食了如指掌,自認王離軍短時間都不會陷入缺糧危機。
於是。
章邯退了!
......
運糧甬道處,項羽渾身浴血。
他持戟而立。
望著秦軍如潮水般的退去,眼中充滿了淩厲和恣意。
這次。
他勝了,章邯敗了!
不過,這不夠。
遠遠不夠!
他要的絕不僅僅是戰退秦軍,他要的是戰敗秦軍,甚至是滅掉秦軍。
至於這裏堆積如山的糧食,他不屑一顧。
他很清楚章邯的打算。
按照正常的思維,自己的確應該帶兵死守此地,以便拖死王離,但那不是他項羽的作風,他要戰!
他就是要硬拚硬幹死王離!
深吸口氣。
項羽下令全軍休整。
而在另一邊,他馬不停蹄的召開了一次將領會議,他不會甘於防守,這裏的軍糧的確富裕,但對大局沒有任何益處。
他要戰!
他絕不能循規蹈矩,那樣隻會落入到章邯的陷阱,從帶兵殺向巨鹿時,他的心中就很清楚,這是一次向死而生的戰爭。
不將秦軍擊潰,就沒有喘息的機會。
營帳內歡聲笑語。
楚國的將領全都興高采烈,自從項梁戰敗之後,楚軍已經很久沒有勝利過了,而這一場戰鬥,十分提氣。
尤其是英布,更是意氣風發。
他帶兩萬之卒,擋住了十幾萬秦軍的猛攻,守住了運糧甬道,硬生生拖到了項羽援軍到來。
這次擊退秦軍,他當獲首功!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