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最佳人選(2 / 2)

實在是遵化之戰,方逸的表現太亮眼了,無論是袁崇煥還是孫承宗,兩人統率十餘萬大軍,但戰果卻遠遠不到方逸的十分之一。

對這名能力超強的臣子兼妹夫,崇禎和周後均給予極高的重視。

方逸留意到,在崇禎的身後,有一名身材高大的太監侍立,臉色諂媚,舉止殷勤。

還未開飯,這太監便手持一銀針上前,逐一在各個菜肴上刺了一刺,看樣子是在檢查有沒有毒。

略略喝了幾杯酒,崇禎便問起方逸前線的戰事,方逸便將自己如何困守孤城,如何襲殺嶽托,阿敏等饒經曆,跟三人分了一番,三人聽了,皆是咋舌驚歎不已。

崇禎皇帝放下酒杯,含笑望著方逸,道:“今日孫閣老曾對朕,方卿家有意前去草原,安撫諸部落?”

為前去草原的人選,崇禎一直在發愁,因為他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由於後金入侵大明之事的發生,狠狠地打了大明朝廷的臉,所以此次前去草原的人選,首先必須得能鎮得住場麵,最好是在草原部落中有一定威望,對那邊情形比較熟悉的大臣前去。

其次此人還需頭腦機敏,能會道,能用三寸不爛之舌,想辦法把這些草原部落拉到大明這一邊來,或至少能讓他們不至於投靠後金。

最後此人在大明也需要有一定身份地位,得有一定官職,身份太低,會讓對方感覺受到冷落,反而會起相反效果。

還有此番草原之行,也屬於比較凶險的一次出行,畢竟皇太極如今在草原上已經占據了很大勢力,一個不心,使臣甚至有生命危險。

所以雖然派人出使草原是在走一步正確的棋,但由於人選問題,此事一直是懸而未決。

怕死的不敢去,敢去的沒能力,有能力的呢,又未必肯趟這渾水。

黃道周,劉宗周這樣的忠臣倒是敢去,但崇禎不敢讓他們去,這些人雖然人品和道德文章無可挑剔,但辦事能力不校

孫承宗卻是個極好的人選,但他年紀太大,承受不了路途奔波之苦,一個不心孫閣老就可能留在草原上,永遠回不來了。

袁崇煥倒是年輕,可惜現在在大獄裏,等待判決。

新近崛起的原大名知府盧象升,雖然能力超強,文武雙全,但他資曆有些淺,草原上的部落台吉們都不認識他。

再此人長於軍陣和治民,對這種外交類的事情,未必就能得心應手。

所以當孫承宗和崇禎提起方逸時,崇禎越想,便越覺得靠譜。

方逸有名聲啊,獨守遵化城,力戰皇太極十餘萬大軍,斬殺貝勒嶽托阿敏,闖下赫赫威名,方逸大名,估計在草原上可止兒啼。

能力上也沒問題,無論是賑濟災民,還是治理府縣,出戰迎敵,方逸都做得很完美。

關係上來講,方逸和葉赫部關係十分親厚,聽遵化城一戰中,也有葉赫部的精兵參與其中,助力方逸。

且方逸是遂平未來夫婿,屬於大明駙馬爺,地位尊貴,讓他前去,給足了這些草原部落麵子。

方逸武力高強,手下又有一群精兵悍卒,安全問題也不大。

讓方逸前去草原,簡直是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占。

於是崇禎馬上便做出決定,要讓方逸前去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