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七峰山,在中國有多處,山西省的大同市,湖北省的黃石陽新縣,福建省的龍岩上杭縣,河南省的嵩縣等地均有此名命名的七峰山,雖山名相同,但地質形態各不同。本書主人公所生活的地方是湖北黃石陽新縣的七峰山。
相傳這陽新七峰山之名跟王母娘娘的七仙女有關,說在很久很久以前,西王母於天庭做壽,令天宮中七位漂亮的仙女到蟠桃園采摘壽桃,準備宴請眾仙品嚐。當七位仙女西飄至七峰山時,被下麵的美景所吸引,於是七位仙女落至凡間,在林海裏嬉戲玩耍,久居天宮的仙女一時興起竟忘記了正事,那西王母與眾仙久等蟠桃不至,派員查看,竟發現七位仙女迷戀凡間美景而忘返,西王母勃然大怒,下令托塔天王李靖前往凡間緝拿,七位仙女自知闖下大禍,隨化作七座秀美的山峰長留此地。
這七峰山逶迤數十公裏,其中南岩嶺稱為黃石第一峰,懸崖峭壁,如刀劈斧削一般,常有雲霧環繞之間。傳說這南岩嶺原名龍岩峰,與西北方向的龍角山統稱為龍山,龍岩峰為龍的眼睛,山下十多處石頭狀如龍眼,龍角山是龍的角,由於當時龍岩峰隸屬於鹹寧地區的南邊,故稱為南岩峰,山勢前雅後巍,峻秀雄偉,氣勢磅礴,其喀斯特溶岩地質地貌為周邊少見。
南岩峰海拔862.7米,隻有兩條蜿蜒的羊腸小道通向山頂,餘者都是接近90度角度的垂直山崖,垂直高度約七八十米,崖壁壯觀,遍布裂縫,裂縫中長了很多灌木。
在南岩嶺北麓的崖頂上居住著一戶人家,一個自稱大清遺老的人攜家人和徒弟隱居於此。這個自稱大清遺老的人乃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湖廣總督瑞澄手下第五鎮副統製(相當於副師長)睿赫,也是個旗人,正黃旗貴族安達拉氏,率部下和督署衛隊與武昌起義軍頑抗,被起義軍擊敗後,掩護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他殺出重圍逃到陽新七峰山已是傷痕累累、筋疲力盡。時武昌首義成功,猶如一記春雷在中華大地炸響,各地起義軍紛紛響應,宣統皇帝被迫退位,大清滅亡。作為滿人,他不願向民國政府屈服,一氣之下,一人在此結茅為屋,編竹為籬,搭起一座舍院,隱居於七峰山南岩嶺,盼著有朝一日大清光複江山後,好繼續為朝廷效力。
後來,大清遺老下山采辦時救了一個被惡霸欺辱的村姑回山,那村姑雙親已逝,無家可歸,願意嫁給他為妻做妾,於是兩人撮土為爐,插草為香,結下了夫妻之盟;成為夫婦後,生有一女,取名瑩兒。兩年後,他下山會友時,收養一與親人失散之男嬰,根據男嬰裹在繈褓中長命金鎖正麵的“梅”字和背麵的生辰八字,為其取名宇軒,乃氣質不凡,出類拔萃之意。三歲後,便開始教梅宇軒習文練武,十歲後,傳授其兵法戰策,前後長達一十三年,寓教於樂,孜孜不倦。
光陰荏苒,到了1938年10月17日,始終沒有剪去辮子的大清遺老睿赫隱居七峰山已整整二十六年了,他收養的徒兒梅宇軒再有兩天就是十六歲的生日。時至中日武漢會戰期間,湖北黃石的陽新縣也是日本鬼子進行掠奪、屠殺的重災區。
此日正是陽新淪陷日寇之手的日子,梅宇軒被大清遺老派往七峰禪寺給維德大師送秘製的新茶,梅宇軒帶著師父製作的新茶翻山越嶺直奔第一峰而去。
話說這維德大師乃是七峰禪寺的有道高僧,文武兼修,主持著七峰禪林,與大清遺老莫逆相交,成為膩友。他座下有兩大嫡傳弟子,一學文,一學武,學文的法號道隆,就是後來佛教界人人敬仰的傳昌大師,年長梅宇軒八歲;學武的法號道明,年長梅宇軒兩歲半。梅宇軒與之二人也是莫逆於心,遂相為友。
這梅宇軒常受教於維德大師座前,習文練武,受指點頗多,也可以說,梅宇軒是維德大師的半個徒兒。他受師尊之命前來給維德大師送新茶,當他走進維德大師的禪房,道隆(傳昌法師)默立一旁,而正在打坐的維德大師突然睜開雙目,老淚縱橫,看著梅宇軒,連呼:“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梅宇軒大驚,急忙跪倒在地,稽首道:“大師,所為何事?想必弟子無知,衝撞了大師的清修,還望恕罪。”
“善哉,善哉。軒兒快請起,老衲這幾日想你過甚,見麵喜泣,別無其他。”維德大師說著,從禪座下抽出一本小冊子,遞向了梅宇軒,“天可憐見,軒兒能來,老衲幸甚矣。阿彌陀佛,你道明師兄犯戒,已被老衲罰於後峰(七峰山第一峰)藏心洞麵壁思過,這有一拳譜,你去後峰藏心洞與你道明師兄一同閉關研習,由你道隆師兄前往監督,兩日之內不許出來,謹記,謹記。”
“謹遵大師法旨,弟子領命。”梅宇軒接過拳譜,恭敬地說道。
“你們去吧。阿彌陀佛,罪過,罪過……”維德大師對兩人揮了揮手,然後念起了佛。
兩人雙手合十,躬身施了一禮,轉身出了維德大師的禪房,直向七峰山第一峰而去。
這七峰禪寺不僅在鄂東南地區的叢林寺院中知名度很高,也是黃石地區最有影響的叢林寺院之一,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一千多年來,古寺曆盡歲月滄桑,依然香火繚繞,是黃石地區較有影響的佛教傳承聖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