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匱之盟
第一節 雁門關大捷
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距滿城之敗不過半年,遼景宗召集群臣,商議複仇。
遼景宗對群臣說道:“宋軍在滿城大敗我軍,我軍焉能咽下這口氣?眼下我西京大同府尚有十萬大軍,不如一戰報仇。寡人看來,既然東路有宋軍重兵把守,西路必定空虛。我軍應從西路打開通道,進取中原。”
景宗這次的確猜對了,這西路宋軍總數不過五萬餘眾,還要分兵把守各個要塞。
“我王,末將不才,願率本部精兵,直取雁門關,屆時便可長驅直入,襲取汴梁,盡得中原之地為我遼國所有。”說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駙馬爺蕭咄李,景宗身邊的紅人。遼景宗向來喜歡這位女婿:“好,大同府十萬精兵全部交予你調遣,於我拿下雁門關!”
蕭咄李不日便出發了,隨軍出征的大將還包括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等人。
話說冬天方過,春天來了。人的血液都開始再次暖熱起來,太宗此時覺得箭傷處奇癢難忍,一發作就會想到高粱河兵敗,疼痛就愈加難耐。
忽聞外麵就有人傳訊:“皇上,前線來報,遼國十萬大軍兵叩雁門關!”太宗從臥榻之上翻身而起,完全忘記了傷口上的奇癢。他大踏步趕赴大殿之上,王臨機連忙在身後跟著,“皇上,您的身子呀!”
太宗語氣凝重地對大臣們說:“遼國為報圍燕之仇、滿城之敗,現如今十萬大軍南下進逼雁門關,諸位有何對策?”
群臣無不麵麵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張齊賢進言:“陛下,雁門關守將楊業曾大挫遼軍南北院大王,令楊業為代州兵馬部署鎮守雁門關,以微臣看來,遼軍一時半會兒攻不下雁門關,陛下可暫時安心。”
張齊賢這麼一提點,太宗才想起楊業,於是令楊業鎮守雁門關。曹彬進言:“那雁門關守軍不足五千,如何抵擋遼軍十萬兵馬。縱使楊業有三頭六臂,恐怕時日長久,這雁門關也是要丟掉的。”
張齊賢補充道:“陛下,潘美將軍正在代州一帶巡視,其手中尚有五萬精兵,可令其速速馳援雁門關,以潘將軍之謀和楊將軍之勇,可保雁門關無虞。陛下可調派京城兵馬,再為馳援,方可擊退遼軍!”
太宗聽著有理,點頭讚同:“速速命潘美前往雁門關,相機破敵。曹彬與張齊賢於汴京征調軍隊,以為後援。”群臣遵命而去。
那蕭咄李引著十萬大軍到了雁門關下。雁門山高聳陡峭,即使飛雁也無法越過山巒,隻能從山中的間隙飛過,嘶鳴一聲,回音四起。
此時潘美所部兵馬尚在三交口,距離雁門關還有一段路。楊業早已在城頭巡視。蕭咄李率軍到雁門關下,向城內高喊:“楊業小兒,快快出城歸降,念在昔日為盟的份上,且留你一條性命。”
楊業在城牆之上不屑地回了一句:“蕭咄李,你寸功未立,仗著皇親國戚,方有今日統兵之任。我勸你還是早早打道回府,兩軍交戰,刀劍無情,免得白白葬送了性命。”
蕭咄李屬下李重誨附耳勸阻道:“末將早年曾經和楊業打過交道,此人頗有謀略,將軍還是小心為上。我大軍方到此地,不熟悉地形,而對方以逸待勞。將軍且休整一日,明日再來攻城。大軍可以一鼓作氣,拿下這雁門關。”蕭咄李聽罷十分惱火,他平日最憎恨被別人輕視,於是迫不及待地下令:“攻城!”
遼軍蜂擁而上,卻在狹窄的懸崖入口犯難,雁門關的險要地形大大挫了遼軍氣勢。楊業在城上指揮若定。攻了半日,天色已黑,遼軍毫無辦法。
晚上,楊業與部將們商議退敵之策。即便有雁門關天險,然而城內畢竟隻有五千守軍,明日再戰,恐怕難以抵擋遼軍的進攻。
楊業問:“潘將軍的援軍現在哪裏?”
“稟告將軍,尚在百裏之外,明日午時便能趕到!”
“太好了。諸位將軍,我有一條妙計,保管殺退遼軍。”
“將軍請講。”
“這遼軍向來以為我宋軍隻會固守待援。此次我楊業準備趁其立足未穩,出奇兵以先發製人。”
“將軍要如何出兵?”
“趁夜色,我帶三千人馬從雁門山後小道繞至敵軍後翼,明日晨時,待潘將軍一到,我從遼軍後翼殺出,潘將軍開關迎敵於前方,我們前後夾擊,定可一戰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