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旬月,詩中字句,依然曆曆在目。華嶽多聞說,知君是姓陳。
雲間三島客,物外一閑人。
丹鼎為活計,青山作近鄰。
朕思親欲往,社稷去無因。“朕思親欲往,社稷去無因。”太宗暗思不語,心中感歎一聲,突然聽到太監通報:“啟稟陛下,陳宗顏出使華山歸來,現在殿外求見。”
“快傳!”太宗不假思索道。陳宗顏自華山歸來,想必陳摶老祖也已經到了開封。
“罪臣陳宗顏參見陛下!”陳宗顏“撲通”一聲跪倒在太宗麵前,顫聲說道。
太宗意識到情況不妙,陳宗顏自稱“罪臣”,莫非陳摶出了變故?
“陳宗顏,究竟發生何事,還不快快道來!”太宗又急又怒。
“陛下息怒,臣奉旨出使華山,召請陳摶老祖入宮。然陳摶老祖見到聖旨與禦詩,稱自己乃方外修道之人,不理俗世多年,所以,所以……”
“所以什麼?”陳宗顏結結巴巴,太宗好不耐煩,怒聲打斷道。
“所以,所以,陳摶老祖感謝陛下隆恩,但稱自己不便出山,讓臣為陛下帶回一份答謝表,以及一首答詩!”陳宗顏說著,將答謝表及答詩呈於太宗。
不管陳摶的答謝表和答詩寫的是什麼,陳摶已經清楚地給出了答案,那就是拒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一言,萬民服從,可陳摶卻拒詔不至!
太宗喝問陳宗顏道:“陳宗顏,陳摶未到,你竟敢一人獨歸?如此辦事不力,留你何用!”
陳宗顏以頭伏地,顫聲道:“臣下無能,有負皇命,望陛下恕罪。陛下,陳摶老祖乃方外之人,罪臣不敢用強,竭力好言相勸,卻依然未果。陛下,臣將功補過,願舉薦一人,此人出馬,定能請出陳摶老祖!”
“速速道來!”
“是,是,陛下,臣舉薦之人,名張素真,此人乃道士出身,現在朝中供事。道家相通,若由此人去請陳摶老祖,必定能事半功倍!”
“哦?既然如此,那朕就命張素真前去華山,召請陳摶!”
陳摶老祖,這位計定大宋江山的高人,在趙家平定天下之後,卻隱居深山不出。太祖元年(960)之時,皇兄就曾詔他出山,他當時拒詔不出,以示自己終生不仕之誌。太平興國二年(977),太宗剛剛繼位不久,又有謀兄之嫌,朝局不穩,萬般無奈之下,隻得詔請陳摶入宮。陳摶初時亦不肯應詔,太宗答應其入殿不拜,陳摶這才奉詔進宮。陳摶進宮,獻出濟世安民的四字之策——“遠近輕重”,即“遠招賢士,近去佞臣,輕賦萬民,重賞三軍。”
陳摶有恩於己,有恩於大宋王朝。
開寶九年(976)十月二十日晚上的“斧聲燭影”,一直是太宗心中抹不去的隱痛。設計出“金匱之盟”,然而趙廷美鬱鬱而終,朝中對自己非議頗多。也罷,倘若張素真依然不能請陳摶出山,此事便就此作罷。封禪泰山乃國之大典,太宗還有許多事情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