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奉獻服務,受益終身

“施比受更有福”是一句已經用舊但意義亙古常新的話,隻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並享受那種甜美的滋味。曾有人從青年做到中老年,從婚前做到婚後,不願放棄。

但我觀察到的現象是,很多媽媽成長團體的成員比較勇於做誌願者,而更年輕的女性大約是忙著享受生活,忙著享受沒結婚前的自由,而沒時間做誌願者。其實奉獻服務的觀念需要在年輕時養成,這會有助於以後在社會上與人相處,以及選擇婚姻後與家人相處。因為人際關係的智慧是需要學習的。

“誌願者”在近年來已不是個新名詞,隻是各種服務機構在征求誌願者時,大都是“陰盛陽衰”。女性參與的比例一向很高,有人說男性的野心比較大,不大願意做既無升遷機會也無“調整薪水”的誌願者。姑且不論這原因究竟對不對,誌願者的確是值得年輕人在生命鼎盛時期,找機會去參與一段時間的工作。雖是女性比男性熱心,我仍期望有更多年輕的女性參與。因為女性比較容易受情緒困擾,比較容易鑽牛角尖,容易受生活環境中各種事物幹擾,所以很多女性寫信向我傾訴的問題,老實說一般都太瑣細,太不值得痛苦不安。如果能把關心的觸角從自我廣伸出去,看看自己以外的世界,了解別人的生活,進而奉獻一點自己的力量,替別人做點事,替別人解決一點問題,那心中天地一定會變得更加廣闊。也就是說從基本上可以變化我們先天的弱點,像心胸較窄、眼光較短,等等,好有更寬宏的氣量、更堅實的心性,以承擔女性未來可能比男性更多的挑戰。

人生的苦或樂、幸或不幸,除了真正嚴重的情況以外,很多隻是一種比較。做誌願者會讓人懂得比較,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人生。

奉獻、服務的觀念和習慣養成以後,往長遠看是終身受益的。現在有太多中老年婦女陷入生命中的低潮,事實上生理的影響極少,大多數是心理上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自憐、自怨,結果自己活不好,家人也跟著受罪。

2.選擇生活方式的智慧

因為很多女性獨立的能力提高,因為很多女性不再“妻以夫貴”,“不一定要結婚”的觀念現在不再是“荒誕”的。更由於醫學技術發達,女人可以沒有丈夫而有孩子,所以現代女人真的“不一定要結婚”。

但是幾千年的婚姻製度不是那麼容易瓦解的。更明顯的一點是,不是每個女人在心理上都能正常地接受不結婚的生活。通常是在離三十歲還遠的年齡,“不一定要結婚”的觀念隱隱然影響著一些所謂“條件不錯”的女孩。她們不屑於談“婚姻”兩字,覺得這是俗不可耐的生活方式;理想的生活雖不一定是“不食人間煙火”,至少不埋葬在柴米油鹽、奶瓶尿布之間;對每一個追求的男孩,總能挑剔出一大籮筐的毛病。

在學校功課好、活動能力強,到社會上也是幹練的職業婦女,收入可以供自己過中上等的生活,接觸的人也廣,傳統的結婚生活更是不被看在眼裏。當然這也未嚐不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頗有吸引人的地方。但有不少這樣的女性一到三十歲以後,似乎仍然掙脫不了傳統婚姻製度的影響,無法像男性那樣真正地灑脫,真正地沒有壓力。

也有真不在乎婚姻的女性,她們活得充實而自在。不過到目前為止,我知道的還是少數,她們了解生活,並有解決自己的問題的智慧。對於一般女生來說,要很誠實地麵對陰影和壓力,可能並不容易。

所以在能戀愛並能有機會戀愛的年齡,不要刻意拒絕;在能結婚並且有機會結婚的時候,不要輕視婚姻。我見過不少女孩從百般苛求戀愛或結婚的對象,到渴求能有一個對象,這種心情是何等痛苦。

世上有很多事強求固然不幸,但偏激地摒棄也是不幸。婚姻生活也許很俗氣,然而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不能過不俗氣的生活。在結婚不是女人唯一的出路的今天,我們多了選擇的權利,更需有選擇的智慧。

3.如果你無法升學

署名“一群作業員”的女孩來信說,“一個女人的成長”專欄似乎偏向於談在校女生遭遇的問題,對不幸無法升學的女孩比較不關心。她問我是不是看不起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