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老子說】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
意譯:事物向反麵發展,就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運行的特征。天下萬物的生存形態是"存在",但是存在卻是從虛無中產生出來的。
【解讀】
馬克思曾經在評論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曾經說過一段非常精辟的話:"為了取得即便是那些在當時已經成熟而隻待采集的資產階級的勝利果實,也必須使革命遠遠地超出這一目的……在這種過分的革命活動之後,必然接著到來一個不可避免的反動,這個反動又超出了它能繼續下去的那個限度。經過多次動蕩以後,新的重心終於確立了,並且成了新的出發點。"什麼是反動?馬克思所說的反動就是說向反方向運動,意思是法國大革命中的某些事情做得太過頭了,因此就會回歸了,物極必反了。
現實中的事物總是在發展的,世界上的人口越來越多,物產也越來越豐盛,人們的消費水平也來越高。可是人口多了,必然會引起地球上人們的生存危機,人們的消費高了弄不好就會奢靡浪費,人們的權勢太盛了,更是會驕橫無忌……老子也說過這樣的話,"反者道之動",你做的太過了,那就違反了事情發展的規律。霍光就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大臣,他是赫赫有名的大將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跟隨霍去病到了長安,隨後步入政壇,最後成為西漢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作為漢武帝的寵臣,在漢武帝臨終的時候,他被指命輔佐年幼的漢昭帝。漢昭帝在八歲到二十一歲期間,都有他輔佐,凡事都由霍光決斷。漢昭帝死後,霍光力挽狂瀾,廢除了無德無能的繼承人昌邑王,擁立了漢宣帝。
霍光優寵的地位,不久被封為大將軍,緊接著他的親戚子侄也位居顯要,一時間權傾天下。霍光的妻子倒是不滿足,他一心想著與皇帝聯姻,妄圖把漢宣帝的許皇後廢除了,順勢把自己的小女兒送到宮中取代她。因此就趁著許皇後懷孕的時候,指使醫生將之毒死。這樣,霍光的女兒不久就順理成章地冊立為皇後了。霍光事後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堅決不出麵認罪,還為那名醫生遮掩逃脫罪責。他手握大權,無人敢過問追究。
兩年後,霍光死了,兒子霍禹繼承了霍光的勳位,也當上了大將軍,侄孫霍山當上了丞相,外孫女當上了皇太後,小女兒則是當了皇後。他們滿門富貴,絲毫不知道收斂,總是認為霍家的權勢堅如磐石,絲毫不知道收斂。他們家聯手,沆瀣一氣,大肆興建府第。車馬奢華,縱情享樂,從不過問朝政,甚至連皇上也不放在眼裏了。就在漢宣帝冊立自己早年所生的兒子劉奭為太子的時候,霍光的妻子氣勢洶洶地說,劉奭是皇帝低賤的時候生的兒子,怎麼能冊立為太子呢?我的女兒是皇後,難道她以後生了兒子就隻能封王麼?因此打算故伎重演,指使自己的女兒去毒死太子,多虧有人保護,這場陰謀才未得逞。可是,霍氏家族的人根本不知道現在早就有人已經盯上他們了,他們還在做著清秋大夢呢。
原來就是霍光早年當權的時候,曾經利用手中的權勢得罪過不少人,那些人因為霍光位高權重敢怒不敢言。如今霍光早就入土了,那些人也就想趁機拔掉霍家這個眼中釘了。甚至連皇帝對霍家也心懷不滿了。首先站出來的是禦史大夫魏相,他早就打聽到了霍光的妻子毒害許皇後的事情,就將這件事情秘密報給了漢宣帝。漢宣帝因為霍氏家族在朝廷中盤根錯節不好亂動,隻得不動聲色的收回霍氏家族的一些權力。可是,霍氏的子弟們依舊飛揚跋扈不知收斂,有一次霍氏的家奴與魏相的家奴因為爭搶道路而發生了爭執,霍氏家族的家奴倚仗著自己的權勢,公然闖進了魏相的家中大加出手,還聲稱要踏平禦史府,迫使魏相磕頭謝罪這才草草了事。
這時的魏相深得漢宣帝信任,不久就被提拔為丞相了,他經常單獨會見皇帝,並為皇帝出謀劃策。為了除掉霍氏家族,一係列削弱霍氏家族權勢的措施就付諸實施了。首先,皇帝收回了霍禹審批奏書的特權,大臣們上書必須由丞相處理,霍家的種種劣跡就源源不斷的反映到了皇帝那裏,緊接著,手握重權的霍氏子弟們也被紛紛調出朝廷。
霍家現在才意識到皇帝逐漸對他們不再信任了,朝廷正在逐步削弱他們的權力。因此,心中更加怨恨了。當霍家得知毒殺皇後的事情已經敗露,他們驚恐萬分。失望之餘,他們竟然動起了謀反的念頭,於是密謀皇太後出麵,讓魏相以及許皇後的父親去赴宴,屆時趁機殺掉這兩個人,然後廢掉漢宣帝,立霍禹為皇帝。
可是這場陰謀並沒有實現,不久就敗露了,霍氏一門自殺的自殺,斬首的斬首,暴屍街頭。我們查看霍氏一家的興衰曆史,從霍去病開始到霍禹等人斬首前後長達六十餘年,早期的霍去病、霍光立下了赫赫功勞,他們建功立業、名震天下,可是就在他們之後卻是驕奢無度,一朝敗亡,猶如土崩瓦解,大廈崩塌於不日之間。其實在很早的時候,有人就預言,霍氏家族必將敗亡,他們太盛了就不再謙遜了,一旦如此必將欺君瞞上,大逆不道。權勢太盛,也會遭到別人的忌恨、反對,時候越長,反對的人也就越多,若是天下人都反對,又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怎麼會不滅亡呢?
追溯疾苦的根源
【老子說】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第75章)
意譯:人民遭受饑餓的荼毒,是因為統治者搜刮的賦稅太多,因此陷於饑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因為統治者欲望太多,因此難以治理。人民之所以不畏懼死,是因為統治者自奉太奢侈,所以老百姓才冒死犯上。
【解讀】
在這裏,老子又在怨恨統治者的"有為",從反麵闡述"無為而治"的道理。老子質問,人民困苦饑餓的原因是什麼?中國古代統治者們在尋求治國道理的時候都在追問這個問題,老子在那個年代就給出了答案,他認為這是統治者身上的原因,統治者攤在人民頭上的苛捐雜稅太多了,如此竭澤而漁的做法就導致了人民挨餓。豪強大族、達官貴胄們經常享樂揮霍,還大肆兼並土地,搞得富的人田園千畝,普通老百姓則是連紮錐子的地方都沒有,又怎麼能不挨餓呢?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山川河流都是國家的,農民上山砍柴、到河裏捕魚都不允許,連田地都沒有,統治者還經常催逼著交賦稅,沒有糧食,又怎麼能過活呢?很多人隻能吃樹葉子、草根,這樣局麵的造成與統治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隋煬帝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即位之後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就大興土木,一方麵營建了東都洛陽,另一方麵又挖通了著名的大運河。就在營建東都洛陽的時候,他委派大臣宇文愷負責,宇文愷為了迎合隋煬帝窮奢極欲好大喜功的心理,就把工程搞得特別巨大。建設用的材料都要全國最好了,為了籌辦這些東西,竟然動用了全國的人力物力,據說很多石料都是運自南方,僅僅一根柱子就動用了上千人,很多木材都要到深山老林裏去砍伐,人民苦不堪言。營建東都洛陽的時候,每月征發二百萬人,日夜不停的施工,不少人累死在工地上,為了給隋煬帝建造賞玩的大花園,極盡奢華,整個園子綿遠二百裏,還在裏麵建造了山海湖泊,至於亭台樓閣、奇花異草比比皆是,更有人別出心裁,每當秋冬樹葉凋零,就用綢緞剪裁成花葉紮在樹上。隋煬帝急功近利,營建東都洛陽的同時就開鑿大運河,他下令征發了一百多萬百姓開始施工。隨後的五年裏,他又兩次征發民工,最終將大運河連接起來。造就了我們曆史上的偉大工程。
隋煬帝很喜歡巡遊,他巡遊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享樂,再一個就是擺擺威風。就在大運河剛剛完工後,隋煬帝就帶著二十萬人向南方出發了,上萬條大船整裝待發,他與皇後妃子乘坐著四層樓高的大龍船。這些船上有宮室百間,裝飾得金碧輝煌,緊接著後麵的文武百官們上千條彩船,後麵好幾千條大船上衛兵全副武裝,船隻在運河上綿延二百餘裏。這還不夠,隋煬帝竟然征發了還幾萬民工給他們當纖夫。
隋煬帝還命令船隻所到之處,就讓兩岸的老百姓進貢吃的,那些州縣的官員就逼迫老百姓們大辦酒席,有的州縣就擺上好幾百桌子,隋煬帝自然是不願意吃這些飯,隨行的人員也吃不完,剩下的飯菜就全部扔了,這時不少老百姓們還餓著肚子呢!隋煬帝到了江都之後就盡情享樂,他大擺威風,耗費的錢財不計其數,這樣折騰了半年才心滿意足的回到東都洛陽。但是,自從第一次巡遊之後,他就有了巡遊的嗜好,每年都要出巡一次。據說一次他巡視北方,還征發人民開鑿太行山,鋪了一條道路。為了保證他的安全,一百多萬人在二十天內修築長城,就這樣在幾十萬將士的護衛下在北方逛了一圈。可是北方沒有宮殿居住呀,宇文愷就加班加點的為他建造了一座。
隋煬帝的一係列舉動,老百姓早就壓得喘不過氣來了,可是他一點也沒有覺察到,反而驕奢的心理越來越嚴重,竟然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他下令全國的軍隊,全部到涿郡彙合,派人在東萊督造戰船,那些民工在官吏的監視之下日夜泡在水裏,時間一久竟然都腐爛了,很多人都被折磨而死。
隋煬帝又命令河南等地的人民造五萬輛大車,這是為了給兵士們送衣服、帷帳等物,無數輛車浩浩蕩蕩地由南向北輸送,不少人在路上餓死、累死,路上死人的屍體隨處可見。人民實在活不下去了,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民紛紛起來反抗,隋朝的政權岌岌可危了,但是隋煬帝還是陶醉在自己的巡遊裏麵。
隋煬帝過多的征發民力、剝削人民,造成了民眾疾苦,這印證了老子所說的話。據說,當隋末農民起義軍攻破洛陽的時候,發現倉庫裏的糧食都是滿滿的,這都是統治者"食稅"太多的緣故呀。若是統治者見了老百姓挨餓,又會有怎樣的想法呢?春秋時期,齊景公到宮外巡遊的時候,就看見道路旁邊有一具屍體接著問晏子是怎麼回事,晏子說這是餓死的。齊景公非常不解:"難道是因為我缺少恩德麼?"晏子說:"君王怎麼能沒有恩德呢?"齊景公更加不解了,就繼續追問。晏子就說"您的恩德已經遍及了後宮的水榭樓台,甚至那些玩物也給披上了裝飾,您還營造內廷的各種玩賞之物,連後宮都澤被您的福祉,這些都是恩德的表現呀。不過,我還是想讓君王的恩澤再推廣一下,讓老百姓也能夠享樂,這樣就不會有人餓死了。倘若不推廣,那就是揮霍浪費,倉庫裏的糧食寧可爛掉也不給老百姓,那不是很危險麼?百姓造反的原因不也是在這裏麼?"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果然有所醒悟。
齊景公看到一位餓死的人有所醒悟,可是很多人未必如此。為官者位高權重之後,便會不加節製,他們若能把自己的仁愛之心波及天下,老百姓何來困苦挨餓?這些事例真不能不令為政者仔細思考。
以進為退的策略
【老子說】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第36章)
意譯:將要封閉它,就先打開它;將要削弱它,就先讓它強大;將要廢棄它,就先推舉它;將要奪取它,就先給予它。這就叫"微明"!
【解讀】
老子告訴我們治理國家要講求策略,那麼為人處事也要如此,這真有點講求兵法謀略一樣。你想收攏他就要先張開網,人們都見到過蜘蛛捕昆蟲,我們發現蜘蛛總會把自己的網結的很大,隻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昆蟲飛上來,被黏上。倘若蜘蛛那個網隻有那麼一點點,撞在網上的蟲子自然就會少很多,這是一樣的道理。
麵對強大的對手,你一開始還戰勝不了他,那麼你該怎樣做呢?先硬拚是不行的,那就要學會暫時退讓,這種退讓就是為了更好的前進。老子告訴我們,不用去主動的削弱他,他強到了極點不就會自然削弱了麼?《三國演義》中魏軍攻打葭萌關,劉備就派老將黃忠去支援。黃忠到後看見夏侯尚等人頭腦簡單就利用了一招以退為進的策略,主動出關迎戰,接連幾天都打敗仗,後退數十裏,丟失了很多營寨、軍械然後退到葭萌關堅守不出,夏侯尚等人以為得勝便輕率的進攻,結果黃忠突然殺出,將他們打得落花流水。如此一來,黃忠不僅奪取了丟失的營寨,還奪取了魏軍的糧草重地天蕩山,直逼漢中。黃忠的策略,也正是吸取了老子的以退為進的精華。
記得《左傳》上有一個鄭莊公滅共叔段的故事,它講的是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妻子武薑生了兩個兒子,鄭莊公與共叔段。鄭莊公出生的時候,因為難產,武薑就非常不喜歡他,因此就起名"寤生"。武薑非常喜愛自己的小兒子共叔段,並想讓鄭武公立自己的小兒子當國君。但是這是不符合當時規矩的,因此鄭武公也沒有同意。鄭莊公即位之後,武薑就替共叔段爭取一個好的地方。
莊公元年,武薑就請求製地這個地方作為共叔段的封邑。鄭莊公說拒絕說那裏不行,製邑地勢險要,關乎國家安危。武薑就威逼莊公把京這個地方封給共叔段。京是鄭國大城,城牆高大,人口眾多,物產十分豐富,莊公雖然不願意,但是礙於母親請求,也隻好答應了。
共叔段到了京邑之後,就仗著母親薑氏的支持,招兵買馬,加固城牆,還囤積糧草,訓練甲兵,加緊擴展自己的勢力,從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他準備與母親武薑合謀,裏應外合,奪取政權。
鄭莊公深知自己繼位母親大為不悅,對薑氏與叔段企圖奪權的陰謀也清清楚楚,但他卻不動聲色。共叔段在京城的反常舉動引起了人們議論,大夫祭仲對莊公說,凡屬都邑,城牆的周圍超過三百丈,就是國家的禍害。現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麼能容忍呢?鄭莊公很無奈的說薑氏要這樣,我哪裏能避開這個災禍呢?祭仲就說,薑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給叔段安置個地方,不要讓他再發展蔓延。鄭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先等等看吧。"
莊公一次次退讓,促使叔段篡國稱君的野心日益增長。不久叔段竟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同時聽命於自己。接著又把京邑附近兩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轄範圍。大夫公子呂對莊公說:"一個國家不能聽命於兩個國君,主公究竟打算怎麼辦?您如果要把君位讓給太叔,下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讓,那就請除掉他,不要讓老百姓生二心。"莊公則不溫不火地說:"用不著除他,沒有正義就不能得民心,遲早他會自取其禍。"
共叔段一再挑戰莊公的權威,而鄭莊公卻一次次忍讓,難道他真相信不用自己動手上天就會懲罰叔段嗎?不是的。這是因為鄭莊公作為一國之君,他不能把喜怒掛在臉上。更重要的是莊公知道過早動手,必遭外人議論,說他不孝不義,所以故意讓叔段的陰謀繼續暴露。
鄭莊公二十二年在母親武薑慫恿下,共叔段親率甲兵萬人準備襲擊鄭都,武薑準備開城門接應。鄭莊公得到共叔段起兵日期的密報,說:"該是動手的時候了!"即命令公子呂率二百輛戰車討伐叔段。京邑百姓聞訊,紛紛叛段。共叔段大敗潰逃,最後自殺身亡。
戰國時期,孫臏與龐涓鬥智的故事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公元前342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國於是就派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當時,孫臏就建議直接攻取魏國的首都大梁,為什麼呢?因為孫臏料到若是魏國大軍攻打韓國,那麼國內必然會空虛,因此就大軍壓進。魏國的主將龐涓聞知這個消息後立刻停止攻打韓國,率領大軍回救。
孫臏這時就向主帥田忌建議說:"魏國的軍隊一直驕傲輕敵,他們急於求戰,一定會輕率冒進。我們可以利用敵人的這一弱點,示之以弱,然後趁其不備,給敵人一致命的打擊。"孫臏於是就運用了"減灶法"。他下令誘敵深入,與魏軍接觸之後就假裝敗退,敗退途中第一天挖掘十萬個鑿,第二天減到五萬,第三天再減少到三萬。果不其然,龐涓見後認為,這一定是齊軍聞說魏軍到來就紛紛逃亡,得意忘形的說:"我軍到來才三天,士兵就少了一多半。"於是,他就率領輕銳部隊日夜兼程的追趕。孫臏根據魏兵的行進速度,就在地勢險要的地段埋伏好了弓箭手。龐涓夜間剛剛追趕至此,萬箭齊發,魏軍大敗,亂作一團,死傷累累。龐涓看到自己敗局已定,就羞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打破魏軍。孫臏聲名鵲起,他的故事也傳為美談。
今天的領導幹部,在處理問題時也要懂得老子以退為進的策略,切莫一條道一味蠻上,更應講求策略,慎重從事。
小不忍會亂大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