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仔細看,相框中有好幾張類似的照片,這個長相和古董李幾乎一模一樣的人和他親密的站在一起。
“楊館長,古董李是不是有個孿生兄弟?”
張凱龍問楊國山。
“這個……我還真不清楚。”
楊國山說,古董李名叫李國華,是五年前,從省博物館調來的,按國家規定他已經過了退休年齡,是本人主動申請的,這事雖然多少讓人有些不理解,領導自然高興,旁人也隻是議論過幾天。
古董李為人隨和,也十分能幹,在文化館這樣悠閑的單位裏,竟然主動忙的不亦樂乎。
表麵看著他和所有人都很熟,其實沒有一個真正了解他的人,門衛老孫倒是和他接觸較多,但一問起過去的事和他的家庭情況,古董李總是打哈哈。
時間久了,大家也懶得再問他了。
……
聽楊國山這麼一說,我和張凱龍更覺得這老頭有問題。
事業單位職工的檔案都放在人事局檔案館,楊國山開了個“查看本館職工申請書”,蓋好公章,領著我們去了檔案館。
工作人員找出了古董李的檔案,令我們疑惑的是那隻是不算厚的一個牛皮紙袋子。
不會有遺漏吧?楊國山問檔案管理員,一般情況下,這樣的老職工會有一摞厚厚的檔案。
管理員說,這類調動人員的檔案來的時候什麼樣,現在應該還是什麼樣,特別是像古董李這樣老職工的檔案,基本是從始至終都不會有人看。
帶著滿腦子疑惑,我們打開了檔案袋。
檔案袋裏放著十來頁紙,已經泛黃,可見有些年歲了。
第一頁是一份手寫戶籍材料,隻看了一眼,楊國山就是一聲驚歎。
上麵寫著:李國華,男,一九三六年九月八日出生,某某省某某市河口區義和鎮李家屯子村。
這李家屯子也是當地的一個小村,距離老廟不過三十幾裏路。
古董李竟然是本地人?這讓所有人都沒想到,既然是本地人,老家總該有幾個親朋吧?
可這五年多,他沒有回過一次李家屯子,也沒有聯係過村裏人。
更令我們倒吸一口涼氣的是一份讜員政審材料。
古董李在五十年代中旬,就已經入了讜,可七十年代卻被開除了讜籍。
那兩份手寫材料寫的內容比較含糊,說是古董李“家屬關係不幹淨”。
楊國山和張凱龍又重新看了一遍,這次看的更仔細,果然又發現一條很有價值的信息:人口數,五!
張凱龍說這信息很重要,需要到古董李的老家,打問一下古董李的家庭情況。
說走就走,我們開車來到了李家屯子,那是一個十分封閉的小村,緊靠黃河。
警車開道,自然事半功倍,這是我國特色嘛!
李家屯子的書記是的姓劉的老漢,十分熱情地招待了我們。
“幾位警官,有啥能幫上忙的,你們就說啊!”
劉老漢又是倒茶,又是端水果,臉上還堆積著厚厚的老皮,不停地嘿嘿諂笑。
“劉書記,我們來打問點事——你們村原來可有個叫李國華的?”
“李……國華?沒有這人啊!”
劉老頭想了想,回道。
“你再想想?他七十出頭……應該很早就搬出去了……”
“這樣啊!那我問問村裏的一個老頭,他應該知道!”
李老漢看似有五六十歲,他所說的老頭是一個銀發白須的老者。
老頭笑嗬嗬地走進村支部,一看就十分健談。
“你說的李國華可是有兄妹三人?”
老頭聽了我們介紹,反問道。
“是啊!”
張凱龍回道。
我一想,可不是嘛!一家五口,不就是三個孩子!
聽我們說“是”,老頭的臉色瞬間變了。
“你們走吧!我們村沒有叫李國華的!”
一看老頭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劉老漢很尷尬,拉了一下老頭,低聲說道:
“這是咱區裏公安局的……”
誰知道老頭直接不買賬,怒目相視:
“公安廳的也不行!沒有就是沒有……趕緊讓他們離開……”
劉老漢渾身一怔,他也沒想到一直心慈麵善的老者會莫名發這麼大脾氣。
老頭掃視了一下我們幾個人,臉色一沉,歎了口氣,甩袖奪門而出。
臨出門,他突然一回頭,死死地瞪了我一眼,聲音極其低沉地說了句:
“這個世界有很多東西是你不會明白的,好奇會害死貓啊!”
老頭的話像一個謎,惹得我和張凱龍更加迫切的想找到出謎底。
隨後劉老漢又找來村裏幾個耄耋之年的老人,可一聽到我們問的是李國華,對方都是立刻翻臉。
沒辦法,我們隻得離開李家屯子,去了義和鎮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