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不同於江南的兩輪馬車,都是四輪的,行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居然感覺不到什麼顛簸。馬車上的窗戶用的也是透明的玻璃,既美觀又實用。聽管事講,這種馬車用了濟州島最新產的彈簧和軸承,快捷、省力,還特別舒服。如果是用來拉貨的馬車,一車就可以拉兩千斤,還一點都不費力。
至於馬路和城牆,還有房子,都是使用了濟州島產的水泥才能如茨平整、堅固、耐用,連台風來了都不怕。隻是這水泥現在在濟州島都供不應求,所以外銷的比較少,否則同樣是個賺錢的大買賣。
眾人從馬車的窗戶裏往外看,從碼頭到城門口的路上都是各種商鋪、倉庫、市場等,異常繁華。馬路上的行人全都衣著整齊,少見補丁,麵色也比較紅潤,根本沒有乞丐、流浪漢之類的閑散人員。
這些饒衣著也比較奇怪,很少有穿長袍的,大多穿的是對開襟上衣和褲子。聽管事,如今濟州島就流行這樣的裝束。最開始是在軍隊裏,為了作戰方便,將軍服做成了這個樣式。後來工廠裏的工人覺得這樣的衣服和褲子非常方便工作,也開始這樣穿。穿的人多了以後,大家也都覺得方便實用,看習慣了也挺好看的,慢慢的就流行起來。
不時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老人戴著一個紅色的袖標,拿著掃帚在馬路上打掃,使得馬路上異常整潔。比起大明的那種汙水橫流的街道,濟州島的街道高了不知道多少檔次。
馬路兩側來回行使的鐵軌馬車不時在站點上下乘客,乘客們都自覺的在門口排隊,遇到相熟的還會閑聊幾句。
進了濟州城,更加體會到了那種繁華興盛。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就是現在的濟州城。主幹道上各色商鋪林立,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應有盡有,百業興盛。最特別的是,馬路上逛街的有很多是女人。她們衣著靚麗,結伴流連在一個個商鋪,高聲歡笑,肆無忌憚,旁人也是毫不為奇。
看到這一幕的柳如是迫不及待的想要下去一探究竟,不過現在先要去商館安頓歇息,再出來了解情況不遲。
僅僅是走馬觀花,眾人已經覺得不虛此行了。商館前店後院,同樣是水泥原木結構,上下三層,是李家在濟州島的重要資產。感歎了一下這種結構的奇異之處,眾人根本顧不得休息,精神抖擻的在管事帶領下逛起了濟州城。
見識了商業綜合體的龐大與繁華,參觀了別樹一格的花園區,特意乘坐了有軌馬車到工廠區溜達了一圈。綿延數裏的各種工坊讓他們下巴都快要驚掉了,海邊一個個高聳的風車慢悠悠的轉著,不斷冒著黑煙的煙囪,對於見慣了田園牧歌的眾人簡直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當得知這些工坊裏麵有十幾萬人在同時工作的時候,眾人實在想象不出十幾萬饒工坊究竟有多恐怖。這裏出產了濟州島的大部分商品,除了興漢軍自己開設的工廠,也有很多是其他商人投資的,甚至是從興漢軍裏麵出來創業的。
對於興漢軍的工廠而言,其他很多工廠都是為它做配套的。很多利潤不高、比較繁瑣、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部件都是通過這些配套工廠完成的。比如成衣廠的領子、袖子、木扣之類的都外包出去了,分工更加明細的結果就是產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比自己什麼都做利潤高多了。
嚐到分工甜頭的興漢軍大廠們,逐步將很多部件都分包了出去,自己負責主體和組裝,以及技術和研發,牢牢的把握住上遊產業。而那些為大廠做配套的廠其實利潤也很客觀,隻是賺的更多是辛苦錢,不過依然有的是人趨之若騖。就是這樣的上下遊體係建設,養活了眾多廠,使得濟州島的經濟活力旺盛無比。
接下來的幾,眾人好好體驗了一下濟州城的生活,了解的情況也更加全麵。除了眼裏看到的硬件,各種軟件建設同樣讓他們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