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二柱子吹的牛皮(1 / 3)

手中有錢聊民政司各項工作進行的飛快,原來的玻璃作坊被改造的麵目一新。萬眾期待的“金鳳樓相親會”終於要開始了。

王春牛是夏禹縣臨河村的村民,兩年前從山東移民來到了濟州島。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民,王春牛自詡耕作技術還不錯,所以並沒有進入工廠做工人,而是承包了二十畝地繼續當起了農民。

王春牛今年25歲了,老家是河南府的。河南府這些年那是受了老罪了,不但各種災害不斷,人禍更是頻發。河南府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了權貴們手中,老百姓靠租賃大戶的田地過活。受災影響,很多地方收成大幅減少,甚至絕收。但是各種賦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加多了。不堪負重的河南府農民很多不是餓死了就是做了流民,或者投靠流寇造反,已經沒有了安穩生活的環境了。

王春牛一家本來是準備逃到江南去的,那裏的生活環境相對要富庶一些,也許還能有條活路。一路上受盡饑寒交迫,年邁的父母堅持不住,倒在了半途上。王春牛隻能草草的將父母掩埋,帶著年幼的弟弟和妹妹繼續前校好在他們運氣不錯,在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遇到了山東來的“人販子”。

這些山東大商人和地方勢力組成的專業“人販”集團,四處收尋流民運往白翎島,賺取魯若麟承諾的服務費。每一個人口都意味著利潤,“人販”集團已經越來越專業了。隻要不是病重的要死,都會盡心安置,送到海邊的海船上,再轉越白翎島。

王春牛一點都不擔心這些人販子把自己賣到哪裏去,因為王春牛和弟弟妹妹這幾個月來第一次吃飽了飯,脫離了死亡的邊緣。這年頭有人要自己就不錯了,隻要餓不死,賣哪裏去都無所謂了。王春牛還生怕這些人販子嫌自己的弟弟妹妹太不要,還特意要求要賣一起賣。結果是他想多了,人家再都要,畢竟魯若麟是按人頭算錢的,孩子也一樣。

王春牛和弟弟妹妹先是被送到了白翎島修養培訓,在那裏他們體會到了從來沒有過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吃的飽、喝的足、睡的香,甚至每個人都發了新衣服,這是做夢都想不到的日子。白翎島的生活給了王春牛新的希望,這個地方的人都非常和善,而且告訴他們到了真正的安置地會給他們安排工作,那裏的生活比這裏好的多。

王春牛無法想象比這裏的生活還要好是什麼樣的,對於遇到這樣的好主家,王春牛是感到非常幸閱。魯大饒名字不止一次的被那些訓導們提起,知道自己能活下來多虧了魯大人心善,那些運他們來島上的山東人都是拿了魯大人銀子的,否則他們這些流民斷然是沒有活路的。王春牛不止一次的祈禱那個從沒見多的魯大人長命百歲,因為隻有這個魯大人才能讓他們活下去。

經過短暫的白翎島生活後,王春牛等人被送到了濟州島。果然,濟州島的繁華超出了他們的想象,那裏的生活同樣美好而富足,讓王春牛非常羨慕。

分配工作的時候,王春牛選擇繼續當農民種地,他雖然隻有25歲,但是已經有十多年的種地經驗了。而且除了種地他也不會幹別的,也不想幹別的。

最後王春牛和弟弟妹妹被分到了夏禹縣臨河村,因為弟弟妹妹還年幼,王春牛家分到了二十畝,一棟建好的房子,還有一頭耕牛和許多農具。

房子都是興漢軍的基建隊統一建造的,都是原木骨架的水泥房子,抵擋台風都問題不大。耕牛也是從北方運來的健壯母牛,農具都是上好的精鐵打造。在收獲之前興漢軍還會發放口糧,保證王春牛可以安心勞作。弟弟妹妹還被安置進了學堂,不但讀書不要錢,還包一餐中餐。對於女娃子也上學這件事情王春牛不是很理解,但是聽不讓女娃上學會被罰款,王春牛毫不猶豫的把妹妹也送進了學堂。

雖然這些東西都不是免費的,以後會按照價值分期償還,但是沒有利息,估價也不高。比起老家的九出十三歸和驢打滾,興漢軍的這些借債真的是非常良心了。

王春牛看著屬於自己的二十畝地,還有嶄新的房子、耕牛、農具,渾身都充滿了幹勁。這些東西在老家的時候,王家人幾輩子都沒有攢齊過,現在就這樣輕輕鬆鬆的借給自己了。王春牛相信有了這些東西,自己的收成絕對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