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天津駐軍出動(1 / 3)

三山島就在金州灣的口子上,地理位置極佳,到金州和旅順都非常方便。

王福來作為後勤司的主官是第一批到達的人,他要負責建設前進基地,為後續的部隊提供營地。

三山島麵積不大,平地更是稀少,也沒有合適的港口,大船根本靠不了岸。所以王福來的任務非常重,他需要利用每一個地方來安置人員和物資,要知道這次興漢軍出動的軍隊和民夫有幾萬人,一點都馬虎不得。

因為船隻緊張,人員和物資根本不能放在船上,他們需要來回跑才能完成運輸任務。

王福來的首要任務是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修建一個簡易碼頭,方便物資和人員轉移。

王福來是魯若麟老鄉中非嫡係出身爬的最快的了。這主要得益於他時候進過學,又在衛所任職過一段時間,眼界和起點比其他的鄉親高的多。

自從加入到魯若麟的隊伍後,王福來一直在參與後勤方麵的工作,積累了很多的工作經驗。對於學習也意外的非常積極,時候是因為家裏條件不好沒有讀太長時間,他一直覺得非常遺憾。現在有了重新學習的機會,他如饑似渴的投入到了學習鄭

拚音確實是個好東西,配合興漢軍發行的《三千常用漢字》,隻要學會了拚音,完全可以自己學習認字,完成基礎的識字認字。

得益於拚音的大規模推廣,興漢軍治下民眾的文化素質是非常高的。除了一些老年人,孩子們都在學堂學習,不用擔心識字問題。年輕人則會強製要求在各個掃盲班學習拚音和漢字。不求他們能夠有多大的學問,能夠獨立識字認字就可以了。

為了輔助學習,使得更多人可以自學,興漢軍特意找人編撰了《三千常用漢字》,上麵對常用的漢字都進行了注音,以及這個字的意思和常用詞組,隻要懂拚音學會搜索就可以學習漢字了。

王福來通過掃盲班學會了拚音,然後通過《三千常用漢字》學會了以前不認識的字,應付平時的公務已經沒有什麼問題了。畢竟又不需要王福來做詩詞文章,能夠看懂往來公文就可以了。

興漢軍的往來公文都是用白話文來寫的,力求簡明扼要,拋去了一切繁文縟節,標點符號的應用讓隻要是識字的人都能夠明白文章的意思。

王福來從最開始在後勤司的官做起,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也得到了魯若麟的認可,在最近的機構調整中被提拔為後勤司司長,算是魯若麟的心腹了。

後勤有多重要就不用了,哪怕魯若麟再想用自己人,能力不到魯若麟也不敢隨便許人,好在王福來確實能夠勝任。

“司長,島上平地太少,很多營地和倉庫需要建設在山地上,施工難度太高了。”後勤團的團長高福查勘了現場情況後跑來向王福來報告。

“隻是臨時營地,不用花太大的功夫,山坡上也能住人。去把糧食和水泥挨著山坡堆起來,做成平地,上麵還可以睡覺。不過要注意防水、防雨、防潮,別讓物資損壞了。”王福來臨機一動,決定依照山勢堆放物資,即解決了倉庫問題,也有了更多平地安置人員。

反正隻要能臨時住人就可以了,完全可以在這些大宗物資上麵搭帳篷。等到部隊出擊之後再把物資運出去,兩不耽誤。

即使這樣,臨時營地的建設依然工程量龐大。好在第一批來的人都是後勤團和建設部隊,有豐富的施工經驗。出發前後勤司就采購了大量的各種帳篷,減少了非常多的工程量。

也就是白翎島紡織也發達,才有能力生產如此多的帳篷,換成其他地方,根本就生產不過來。

如此多的人員在三山島活動,如果仔細觀察還是能夠發現端倪的。可惜滿清對自己的陸戰能力極端迷信,自身水軍又是一片空白,要不是收攏了一些大明的降軍,帶來了一些水軍和船隻,根本就不會有海上力量。

所以滿清都是將力量收縮在內陸,沿海完全放棄了,所以海防完全沒有,任由興漢軍不斷向三山島轉移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