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編輯好!”還是一個軍禮。
“既然你們都認識了,那你們慢慢聊,我就不打擾你們了。安寧,認真回答幾位編輯的問題,有什麼需要直接跟我。”周傑康交代了幾句就離開了。他也是有眼力的人,知道過猶不及,他留在這裏隻會讓大家都不自在。
周傑康離開後,餘安寧更緊張了一些,話題的主動權就交到幾位編輯手裏。
領頭的李編輯招呼大家在方桌上坐下,因為男女有別,再上炕就有些不合適了。
金編輯給餘安寧端了杯薑湯,著一些閑話,問的都是一些簡單的問題,也是一些基本的情況,慢慢的餘安寧沒有開始那麼緊張了。
“餘班長是什麼時候被韃子抓去的?”感覺差不多的李編輯將節奏拉了回來。
“在老奴攻占遼陽的時候被抓的,算算有十七年了。”餘安寧歎了口氣道。
“哦,餘班長那個時候多大啊?”
“五歲吧,家人一起被韃子抓去做了奴隸。”
“才五歲啊,能夠活下來不容易啊。”
“是啊,當初為了能夠讓我活下來,我的父母吃了很多苦,那時候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沒有活下來。”
“句冒昧的話,你的父母現在……”
“一個被韃子打死了,一個病死了。”
“抱歉,請節哀。”
“沒事,已經習慣了。”
………
隨著談話的不斷深入,餘安寧的過往漸漸的清晰起來。
這是一個漢人奴隸的典型血淚史,家園破碎、貶為奴隸、家人死亡、做牛做馬、多次易手、救出牢籠、迎來新生。
沒有一個強大的、穩定的國家做後盾,平民百姓不僅生活沒有保障,連生命和自由都被剝奪。寧為盛世犬,不為亂世民,道盡了戰亂年代普通百姓的悲哀。
如果三位編輯的童年一樣悲慘,但是悲慘也分級別的,她們的遭遇與餘安寧相比就不夠看了。幾位感性的編輯聽著聽著都是淚水漣漣,不停的用手絹抹眼淚。
反而是餘安寧非常淡定從容,仿佛的是其他饒故事,其實是因為眼淚早就流幹了。往事如雲煙,活人還是要向前看。
接下來就是加入興漢軍以後的故事了,這方麵的內容就比較正能量了。
從在工程隊工作開始,餘安寧努力工作、用心學習,得到了自己的直接主管白橋的賞識,從而當上了隊長,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旅程。
再後來響應號召參加新軍,憑借出色的表現得到了長官和戰友的認可,成為唯一一個當選班長的新移民。
這其中固然有運氣的因素,但是也和餘安寧的努力奮鬥密不可分。
對於餘安寧的故事三位編輯都非常感興趣。雖然她們也采訪過其他過上新生活的新移民,但是都沒有餘安寧這樣有代表性。
主要是餘安寧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開始在興漢軍體係內成長,而其他人隻是脫離了苦難開始安穩了下來罷了,成就完全不一樣。而餘安寧的話題性明顯更高,展示性更強。
你看一個原來在韃子那裏隻能做牛做馬的奴隸,自從進入興漢軍,可以吃飽穿暖,有工作、有收入,有了學習的機會。還有欣賞認可他的各級興漢軍官員,對他一路扶持、幫助,使得他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從奴隸到低級軍官的轉變。
這其中即有他自己的辛勞,但是體係的作用誰又能抹殺呢?
沒有興漢軍這種唯才是舉的製度,沒有清廉無私的官員隊伍,沒有興漢軍免費的教育體係,單憑他個人再怎麼努力可以成功嗎?
所以餘安寧的成功之路是他個饒成就,也是興漢軍體係的成功。
這個世界懷才不遇的人多如過江之鯽,更多的人都是在腐朽的體製下被埋沒了。就好像大明一樣,階級固化嚴重,權貴把持了從地方到朝堂的資源和話語權,貧寒子弟已經很難再像以前一樣通過科舉改變自身的命運了。連科舉這個最後的上升通道都被堵死了,人才又怎麼能夠挖掘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