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崔永建回歸(1 / 3)

處理完那些商饒事情,魯若麟也收到了施政學院那邊的後續處理結果。

一些比較頑固的,不願意接受魯若麟的觀念的人選擇了離開。還有些人覺得拋棄四書五經學習那些雜學是在侮辱聖人之學,同樣接受不了,選擇了離開。

對於這樣的人,他的世界已經固定,不願意改變,魯若麟也不覺得可惜。他們甚至連鉛筆和鵝毛筆都覺得是異端,應該全麵封殺,對鉛筆和鵝毛筆的好處視而不見。拚音更是有違聖人傳統,對這樣的人你還能什麼?眼不見心不煩,隨他們去吧,現實總有一會教他們做饒。

也有一些書生非常務實,或者覺得自己是有本事的人,興漢軍這樣的用人標準正好對他們的胃口,選擇了留下來。

對於這些人魯若麟當然歡迎,他也希望自己的人才來源渠道更加豐富一些。

這起由士子和女官引起的風波總算是落下帷幕。

就在這個時候,魯若麟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拜帖,準確的是個老朋友,曾經的白翎島搭檔,朝鮮官員崔永建。

當初崔永建在韃子入侵朝鮮,朝鮮與魯若麟分道揚鑣後就離開了魯若麟回到了朝鮮。

他憑借著護衛王子和王妃的功勞受到了朝鮮的嘉獎,官升一級,一時也是風光無限。但是回到朝堂的他很快就又感受到了以前那種腐朽沉悶的氣息,一心想要做實事振興國家的崔永建處處受製,非常憋屈。

更令他憤怒的是,淪為滿清附屬國的朝鮮,在滿清大軍離開後,沒有了亡國危機的朝鮮大臣們又開始了無休止的黨爭。

什麼國家前途,什麼民族利益,什麼百姓福祉,統統靠邊站,先把政治對手打倒再,崔永建同樣避免不聊卷入了其鄭

更悲催的是,他所在的派係在黨爭中處於下風,令他的處境更加艱難。

心灰意冷的崔永建對朝鮮上下徹底失望了,幹脆告病回鄉了。

但是家鄉的情況讓他根本不能過上陶淵明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生活。

本來就生活困難的朝鮮民眾,因為朝廷要給滿清上貢,負擔更重了。餓肚子是常態,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餓死人。民眾幾乎是是生死的邊緣垂死掙紮,苦不堪言。

對比起濟州島百姓的生活,完全是一個上一個地下。

崔永建不是那些朝堂上的井底之蛙,他一路隨魯若麟走來,即使是最艱難的白翎島時期,民眾依然衣食無憂。

在崔永建的心裏,魯若麟除了出身低了一點,身上具備一切明主的優點。愛護百姓、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會賺錢卻不好奢華和享受,將所有錢財都用來發展實力和救濟流民,興漢軍的勢力才會發展的如此快速。

其實魯若麟拿下濟州島的手段並不怎麼高明,隻要是稍微聰明點的人都知道其中肯定有魯若麟的手腳。

隻是要怪隻能怪朝鮮自己不爭氣,如果朝鮮可以憑借自身實力守住濟州島,魯若麟也不敢有想法。到底還是自身實力不夠硬,才引來了魯若麟的覬覦。

好在魯若麟最後也沒有趕盡殺絕,好歹給朝鮮留了麵子,在利益上也給予了保障,雙方並沒有撕破臉,崔永建也才得以繼續在魯若麟手下做事。

後來發生了韃子入侵、魯若麟支援、朝鮮投降,又在滿清逼迫下宣布魯若麟為叛逆,與魯若麟斷絕關係。

短短幾個月之內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崔永建也自感無臉再在魯若麟手下呆下去了,借著護送王子和王妃回到了朝鮮,畢竟再留下來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崔永建始終認為自己是朝鮮人,在此危難時刻需要與朝鮮共進退,這是立場的問題,哪怕魯若麟對他更加看重和重用。

沒有了朝鮮的掣肘,魯若麟的發展反而更快了,實力如同吹氣球般不斷膨脹。朝鮮卻日漸艱難,要在很多方麵仰仗興漢軍的支持,讓崔永建滿心苦澀。

加上後麵的一連串遭遇,讓崔永建對朝鮮君臣再也不抱希望了,他決定再次投靠魯若麟,用自己的力量來拯救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