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韃子入寇,黃濟部的表現也非常不錯,也殺了不少的韃子。不過畢竟不是朝廷兵馬,對朝廷的命令曾抗命不尊,想來是因為不歸朝廷管轄,沒有什麼敬畏之心。”
劉宇亮對於黃濟上次違抗朝廷命令始終耿耿於懷,如果都像這樣,那還要朝廷和內閣幹什麼,大明皇朝也可以關門歇業了。
“你是上次要將他調到高起潛麾下的事情嗎?”崇禎也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其實心裏也有數的。
“是的。黃濟化外野民,不服王化,就連造反也不是不可以這樣大逆不道的話都能隨口來,想來對我大明還缺乏忠心。由此推之,這個魯若麟對我大明究竟有多忠誠就值得深思了。”劉宇亮雖然同意收編興漢軍,但是如果萬一出現反複,他可不想承擔這個責任,所以醜話先要好。
崇禎聽到這裏臉色也不太好,隻要是個皇帝都不會喜歡懷有二心的手下,萬一養虎為患,反噬己身就得不償失了。
見崇禎變了臉,楊嗣昌坐不住了。
楊嗣昌還是有些能力的,否則也不會得到崇禎的信任。兼任兵部尚書的楊嗣昌當然知道如今大明的局勢有多麼糟糕,戰亂四起、入不敷出、民不聊生,再不想辦法,大明公司就要倒閉了。
今年國內的形勢剛剛有點好轉,流寇張獻忠等部相繼受撫,李自成部在陝西接連失利,此後潛伏於川、陝、楚交界山區。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被打壓了下來,正準備收拾殘局的大明就迎來了清軍的大舉入侵,大批兵馬馳援京師,楊嗣昌擔心流寇有死灰複燃的可能。
而且經年累戰,朝廷的財政早就崩潰了,為了供養軍隊,不得不大肆增稅。後果就是有更多的百姓破產,加入了流民的隊伍。如果不能趁著有點喘息的機會安撫流民,大明就是一堆幹草,一個火星就會燃起熊熊大火,再也不沒有熄滅的可能了。
所以隻要是能打擊清軍,讓大明能夠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的軍隊,楊嗣昌都歡迎。哪怕是毒藥,隻要現在吃了不死,可以止住清軍造成的流血傷口,楊嗣昌也認了。
“啟稟聖上,所謂兩廂其害取其輕,興漢軍固然不是十分可靠,但是用來對付韃奴卻正當其用。隻要我們做好防範,不讓興漢軍插足大明本土,又有何懼哉?”楊嗣昌先是表明了立場,支持收編興漢軍。
“遼南之地本就被韃奴占去,而我大明無力奪回,讓他興漢軍拿去又如何?韃奴必然不會甘心,大戰一場在所難免。如果是興漢軍打贏簾然最好,以後韃子必然會和他們進行長久的拉鋸戰,甚至無力南侵,到時候我大明北部的防禦壓力必然大減。如果是韃子打贏了,隻怕依然會傷筋動骨。而且興漢軍的根基遠在濟州島,敗而不亡,隻要給予他們一定的支持,隨時都有可能卷土重來,韃奴在遼南依然不敢放鬆警惕,必然要加強防守,分散其兵力。”
“而我大明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為?”
“最重要的是這興漢軍打韃奴不需要我們花費一分一毫,國庫如今是什麼情況相必大家都清楚,再增稅隻怕民亂又要四起,局勢刻不容緩啊。”
“皇上,隻要有興漢軍牽製住韃奴,我朝專心整頓內務、安撫流民,最多三年,等局勢平穩,恢複元氣,區區興漢軍又有何懼哉?”楊嗣昌明白崇禎的想法,急於改變現狀,所以給崇禎畫了一個大餅。
果然,崇禎被楊嗣昌的詞所打動。
崇禎也是個悲慘的皇帝,非亡國之君而亡國,一心想要改變大明的現狀,但是能力和手段又欠缺,還急於求成沒有耐心,結果局勢是越來越糟。
到了大明如今這個地步,真的是積重難返,非常破而後立,否則真的是回乏力。楊嗣昌所的三年改變現狀不過是一廂情願,即使沒有韃奴和流寇,一樣難以實現。
但是崇禎卻相信了,不是他真,而是真的沒有其他辦法了,哪怕是根救命稻草他也得抓住。
其他的閣老們都端坐著沒有話,局勢到了這個地步,隻要是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如今已經回乏力。朝廷對地方的控製越來越弱,最關鍵是財政已經崩潰了,丁吃卯糧依舊入不敷出。這些閣老們也是無力支撐局麵,所以成了崇禎的出氣筒,上課下課變得無比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