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沈家的出路(1 / 3)

麵對咄咄逼饒金州軍,清軍認為受到了羞辱,眾多將領紛紛請戰,想要給金州軍一個厲害瞧瞧。

但是謹慎的巴哈納並沒有同意部下的請戰要求,而是命令部隊緩緩退去,避開了金州軍的鋒芒。

巴哈納了解過金州軍過往的戰績,麵對陣列整齊的金州軍,強行衝陣隻會造成重大的傷亡,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成功。

麵對這樣的軍陣,清軍一般有兩種選擇。要麼強行衝陣,將軍陣突破打亂。要麼利用自身騎兵的優勢在敵軍周圍遊走,持續不斷的威脅疲憊敵軍,就像狼群狩獵一樣。

畢竟維持軍陣的嚴整是很耗費精力的,時間一長,隨著地形改變、精神的疲憊鬆懈,陣型總會出現各種漏洞,這就會給騎兵進攻創造機會。

遊騎戰術雖然穩妥,但是見效慢、變數多。不過明軍的軍陣並不嚴謹,往往在清軍悍不畏死的衝擊下非常容易崩潰,所以清軍比較少用到遊騎戰術。

不過少用不代表清軍不會,麵對難纏的對手時,清軍一樣可以使用遊騎戰術。

巴哈納的任務不是殲滅眼前的明軍,而是保證嶽托的大軍可以順利出關,在這個前提下,巴哈納也願意使用遊騎戰術拖延金州軍的行進速度,為嶽托爭取時間。

曆史上對遊騎戰術運用得最好的是蒙古人,蒙古人用這種戰術打下了前無古饒疆域,兵鋒直至歐洲和中東。滅國無數,倒在蒙古人遊騎弓箭下的軍隊不知凡幾。

當然那是巔峰時期的蒙古人,現在的蒙古人四分五裂,再也找不到往日的輝煌了。

清軍的遊騎戰術雖然沒有蒙古人那麼厲害,但是用來對付缺乏騎兵的金州軍還是綽綽有餘的。

清軍的騎兵四散開來,在金州軍的陣列外不斷的遊走,找到機會就放箭。

金州軍此時的陣型猶如一個巨大的烏龜殼,將輜重和民夫等死死的護在大陣的中間,周圍則是重裝步兵、弓弩手、火槍兵結成的防線。為了節省體力,這些士兵們甚至是坐在雪橇上麵,由騾馬拉著前行,比清軍還要顯得輕鬆得多。

清軍也曾試圖攻擊拉著雪橇的馬匹,但是金州軍早有防備,凡是試圖靠近的清軍都會受到弓弩手和火槍兵的密集射擊。

清軍的強弓射程再遠,也比不了金州軍的弓弩和火槍,基本上無法對金州軍造成威脅。反而是有些心急的清軍跑得太近,被射成了刺蝟。

此時的金州軍猶如一個刺蝟一樣將自己武裝起來,緩慢而又堅定的向前行進著。

現在就是雙方比拚意誌力的時候了,看的就是誰先堅持不住犯錯誤。

巴哈納知道這支明軍難啃,但是沒有想到難到這個地步。雙方已經這樣僵持著有兩個時辰了,自己胯下的戰馬都已經有些體力不支了,明軍的陣型還基本保持完整,與最開始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地上的積雪幫了金州軍的大忙,仿佛為金州軍修建了無數的道路,大量的雪橇使得金州軍的士兵們可以輪流在雪橇上休息,節省了大量的體力。

金州軍的士兵們甚至有空閑對周圍的清軍指指點點,言談中多有輕視,毫無畏懼之福這樣鎮定自如、視清軍如無物的態度很快就感染了沈誌祥的津軍和隨軍的民夫們。

津軍和民夫們對韃子有著一種然的恐懼,這樣的心理狀態來自於明軍的屢戰屢敗,來自於清軍對大明京師之地的肆意攻伐和劫掠。在他們的印象中,除了堅守城池,在野外遇到清軍是極為可怕和危險的。

在剛開始遇到清軍的時候,這些津兵馬和民夫確實有些恐懼。但是隨著金州軍主動發起進攻,將清軍逼退,又用嚴密的防守克製住了清軍的遊騎戰術,大軍居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繼續在向前行軍,津兵馬和民夫的心這才放了下來。

津城裏一直有流傳這樣一個法,當年的香河大捷根本不是沈誌祥打出來的,真正帶隊的其實是興漢軍的魯爺。而津城裏的黃濟將軍名義上是沈誌祥的部下,其實真正的老大是遠在海外的興漢軍魯若麟。隻是這個法從來沒有得到過官方的證實,無論是沈誌祥還是黃濟都沒有出麵澄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