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捷報抵京(1 / 3)

冷口大捷的報捷文書剛剛發出,金州軍和津軍在開平大敗清軍的報捷文書已經到了京城。

今年的這個冬朝廷格外的難熬,清軍入寇的範圍和力度遠超以往,最遠居然打到了山東,甚至攻陷了首府濟南,活捉了大明的親王,實在是讓朝廷的顏麵徹底掃地。

雖然後來通過交換俘虜換回諒王,但是並不能掩蓋明軍在戰場上的無能,以及朝廷在應對清軍入侵時的無力。

盧象升那裏倒是送來過幾次捷報,讓朝廷稍微挽回了一點顏麵,但是隻要清軍一還停留在關內,朝廷的臉就會一直被扔在地下讓清軍踩。

崇禎現在是心力憔悴,即使他再怎麼勤勉努力,國事仍然糜爛。內有叛亂不斷,外有韃奴屢次入侵,朝廷卻無力應對,遲遲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剛開始崇禎還認為是大臣不給力,結果閣臣換了一個又一個,依然沒有起色。

現在首輔和閣老已經不是人人向往的顯貴職位,而是唯恐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

沒錢、沒糧、沒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哪怕是張江陵複生又能如何。偏偏崇禎又是個急性子,恨不得今換了首輔,明就局勢大好,這怎麼可能?

大明的問題主要出在地方,已經從根子上爛掉了,根本就不是換幾個閣老就可以解決的。

既然無力改變現狀,閣老們都是得過且過的在朝廷裏和稀泥,過一算一。勇於任事、銳意進取在他們身上完全看不到,這愈發引起了崇禎的不滿,隻是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來替換罷了。

縱觀整個崇禎一朝,內閣變動之大、之頻繁,遠超前麵的幾朝,朝廷的政策完全沒有持續性,從根本上來講崇禎在其中起了很壞的作用。

本來就積重難返、弊病叢生,加上崇禎的急功近利,國事就像下坡路上沒有刹車的火車,一路向深淵滑去,速度越來越快。

在崇禎對大臣非常失望的時候,楊嗣昌的勇於任事無疑就像黑夜裏的螢火蟲一樣亮眼,所以崇禎對他異常看重,如果不是因為資曆不夠,崇禎甚至想讓他直接做內閣首輔。

楊嗣昌是議和派的代表人物,從本意上來他是希望通過與滿清議和來緩解明朝的壓力,將精力集中在內部,剿滅日益壯大的流寇,首先解除內部的問題。在解決了內部問題後再解決滿清對大明的威脅,也就是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

這個策略從本質上來不能算是錯的,因為兩線作戰確實讓明朝不堪負重,結果是哪一邊都沒有解決問題。

就連崇禎在重重壓力之下都默許了楊嗣昌的議和舉動,可見局勢敗壞的程度遠超想象。

可惜明朝不光有頭鐵的皇帝,還有一群頭鐵的禦史言官。議和他們不許,替代的措施,他們沒櫻最終議和失敗,滿清發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入侵,局勢急轉直下。

曆史上盧象升之所以會戰死,是因為他是堅定的主戰派,自然被楊嗣昌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被楊嗣昌找各種借口分兵,最後戰死沙場。

如今盧象升不但活得好好的,而且還在滄州與多爾袞的大軍連番大戰,未見一點頹勢,這讓崇禎重新燃起了擊敗清軍的希望。

特別是興漢軍攻占遼南的消息傳到京師之後,崇禎對於議和的態度悄然發生了改變,已經有了放棄議和的打算。畢竟興漢軍的意外闖入,將大明與滿清的兩強對決變成了三國大戰,明朝的對清戰略局勢大大好轉,議和的必要性自然大大降低。

何況朝中反對議和的官員太多,崇禎也不想背上軟弱無能的名聲,改弦易轍就成了必然。

楊嗣昌敏銳的發現了崇禎態度的變化,積極主張招撫興漢軍,聯合興漢軍對抗滿清。

果然,這樣的主張得到了崇禎的肯定,楊嗣昌依然聖眷正隆。

今崇禎正在單獨召見楊嗣昌,詢問京畿地區的戰事。

“多爾袞聚兵十萬圍攻滄州李家莊,盧象升堅守卻敵,目前戰事焦灼,暫無結束的跡象。”楊嗣昌儀表堂堂、風度翩翩,加上知識淵博,口才極佳,每與崇禎應對都能言之有物,所以非常得崇禎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