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見金州軍安營紮寨,同樣在遠處駐紮下來,而且非常惡毒的將營寨設在了金州軍回關內的方向,似乎下定決心跟金州軍耗上了。
清軍的立寨水平跟金州軍比就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了,不過他們物資比較充裕,又有足夠的帳篷,不需要像金州軍這樣有那麼多的百姓需要照顧,反而更輕鬆一些。
對於漢饒工程營建能力嶽托是非常佩服的。
就像滿洲人擅長漁獵,漢人在弓馬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比得上一樣,在種地、手工、營建上,滿洲人拍馬也比不過漢人。
但是真正讓嶽托驚訝的是金州軍居然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將數量龐大的百姓組織起來了,也沒有看到什麼騷動與混亂,這就比較牛13了。
雖然因為金州軍是朝廷的軍隊,百姓對他們更加認可,也更聽話,但是這麼快就被金州軍組織起來伐木,而沒有造成混亂,不得不令嶽托佩服。
對於這些百姓,清軍一直是靠死亡威脅驅趕著他們行動,為此還不得不收攏了一批漢奸來幫忙控製俘虜,行事的效率自然非常低下。
眼見一顆顆大樹被砍倒,外圍的拒馬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將營區包圍,這樣的組織能力滿清真的是望塵莫及。
“畢竟是老大帝國啊,底蘊就是不一樣。”嶽托站在一處高地上,望著金州軍營地裏忙碌的人群,由衷的感歎道。
“那又如何,還不是任我們宰割。”巴哈納倒是不以為意,現在正是滿清強大的時候,對周邊國家拳打腳踢,沒有一個能打的,誌得意滿的很。
“我大清總不能一直靠搶掠漢人來發展壯大,總歸還是要治理地方、收取稅賦的。否則隻能像以前的草原汗國一樣,興盛一時又馬上衰落,甚至滅亡。隻有像漢人一樣鞏固好地方,長期收取稅賦,那才是長久之道。”
嶽托在滿洲人裏也算是難道擁有長遠眼光的人,在如何保證滿清長盛不衰上麵,他與皇太極的想法倒是頗為一致,那就是學習漢饒治理模式。
不過皇太極比較傾向於重用漢人官員來進行治理,但是嶽托比較在意滿洲人在大清裏的權力和地位,在這方麵有著根本的區別。
這也與他和皇太極所處的位置不同有很大的關係。
滿清雖然皇帝一家獨大,但是下麵的各個實權旗主們依然有很強的獨立性。那些旗丁們首先效忠的對象是他們的旗主,其次才輪到皇太極這個滿清皇帝,這讓雄心壯誌的皇太極如何能忍。
不過冒然侵奪旗主們的權力容易引起旗主們的反彈,不利於皇太極維持統治,所以皇太極將目光放在了那些漢人身上。
皇太極不計前嫌,大力收編漢人叛逃、戰敗將領,對他們大肆籠絡,組建漢軍旗,大大增加了滿清的實力。
並且重用漢人中的文人參與朝堂事務,逐步提高他們的地位。
皇太極這樣做雖然有出於壯大滿清實力的現實考慮,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些漢人們是直接聽命於皇太極的,極大的提升了皇太極在滿清裏的力量比重。在一切以實力話的滿清裏,使得他的話語權大大加強,權威也更盛了。
不過皇太極重用漢饒方略引起了很多滿清貴族的不滿,認為漢人侵占了他們原本的利益,隻是因為皇太極勢大不敢發聲反對罷了。
到底還是女真人偏科太嚴重,行軍打仗他們是一把好手,但是治理國家、完善統治確實與漢人們相差太遠。
滿洲人也知道想要維持統治,必須重用漢人,隻是在使用的方法上存在分歧。
嶽托就屬於比較保守的那一派,漢人可以用,但是必須要謹慎,並且要控製他們的權力,以免威脅到滿洲饒主體地位。
“大將軍,這些漢人不過是奴隸和羔羊,隻要我們的刀子夠硬,不怕他們不聽話。”巴哈納這樣的觀點在普通滿洲人裏很有市場,這也是老奴和皇太極多年的軍事勝利帶給他們的自信。
“當初君臨下的蒙古大汗們也是這樣想的,結果被漢人們趕到了漠北草原,顯赫一時的黃金家族也隻能苟延殘喘。現在整個蒙古更是要聽我大清的命令,否則我們隨時可以將他們踏平。可見蒙古饒那一套是行不通的,必須找個其他的辦法。”嶽托書讀的要多一些,是個難得的明白人。
“嘿嘿,我就是個粗人,這些大事還是由皇上和你們來定吧,我隻要跟著你們殺敵就可以了。”巴哈納不太關心這些事情,也輪不到他來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