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毅是最早來到白翎島的那一批人,上島的時候隻有十三歲。如今五年過去,他也長成了一個棒夥。
他的父親王老二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大哥王鐵牛跟著父親務農,他和妹妹當時年紀不大,就進了魯若麟創建的學堂。
王忠毅一家人自從跟了魯若麟,就從瀕臨餓死變得幸福安康起來。
一年前王忠毅從學堂結業,通過考核加入了金州軍。因為有知識、有文化,一開始就從副排長兼班長做起,起點比一般人高得多。
因為知識比較紮實,還被任命為營裏的文化教員,以後的升遷之路可謂通暢無阻、前途無量。
麵對老者們的詫異與發問,王忠毅理所當然的回答道:“當然要教,否則如何能夠明白道理?如何能夠令行禁止?如何能夠持正自身、濟危扶困、保家衛國?”
“兵者凶器也,越是如此越應該讓他們明白何為忠君愛國?何為百姓的子弟兵?何時應該是菩薩心腸,何時又應該是金剛怒目。隻有當他們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自然就知道了自己身上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我輩軍人就應該是一柄利劍,當國家和平時則韜光養晦、保境安民,當國家危難時則寶劍出鞘、殲滅來擔”
王忠毅一番軍隊的定位言論讓在坐的幾位老者聽得神采奕奕、驚詫莫名,興奮的問道:“這些都是你想出來的?”
“怎麼可能?”王忠毅崇拜的道:“這些都是我家大人告訴我們的,軍隊裏日常也是要學習的。”
“原來如此。隻是如此教導隻怕花費會不吧?”有些事情大家明知道是好事,但是真正執行起來就會遇到重重障礙。
“確實增加了很多的花費,但是我們認為這些都是值得的。”王忠毅肯定的道,“士兵有了知識和文化,會更加容易形成戰鬥力,而且也不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蒙蔽,利用軍隊為自己謀私利。而且這些士兵終有一是會退役的,從軍隊裏學到的知識和文化,回到社會上也是極為有用的。無論是安身立命還是發家致富,都會有極大的幫助,所以再多的投入也是值得的。”
“奇才!奇才!難得啊!難得啊!”幾位老者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言論,頗為新奇,大為佩服。
趙姓老者則要冷靜一些,陡然問道:“如果是你家大人想要利用軍隊謀私利呢?”
此言一出,周圍的空氣都仿佛凝固了一樣,四周士兵看向老者們的眼神似乎都有些不善,顯然對於趙姓老者詆毀魯若麟的言行很不滿,不過礙於規矩沒有發話。
幾位老者也對趙姓老者有些不滿,這個時候這樣的話合適嗎?不過他們也知道趙姓老者的脾氣,眼裏一向容不得沙子,有一一,直得很,隻能無奈的搖了搖頭。
王忠毅一點都沒有受到趙姓老者言語刺激的樣子,平靜的道:“這個問題也有人問過我家大人。我家大饒回答是:如果有一他變得殘暴不仁,視百姓如豬狗,治下百姓過得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請務必將他殺死,換一個能夠重新帶領我們走上正途的人來領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隻要人人都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該如何取舍自然就明白了。”
王忠毅的話不但趙姓老者,甚至所有的在場者聽了都是肅然起敬。
不是每個當權者都像魯若麟這樣有如茨胸襟和魄力的,這就是等於給自己上了一道枷鎖,賦予了軍隊反對他的權力。想要軍隊一直服從自己,就必須嚴格按照自己的教導和承諾行事,否則就是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真大丈夫也!恨不能一見!”郭族長心中的敬佩之情更加高漲,猛的一拍自己的大腿高呼起來。
“是老夫枉做人了。慚愧,慚愧。”雖然王忠毅的言語不是那麼的忠君,但是卻非常和趙姓老者的胃口。
趙姓老者雖然談不上反對皇權,但也是虛君思想的擁立者。
文人嘛,都希望用自己的才幹治理國家,實現自己的理想,創建傳中的大同之世。想要實現抱負,自然需要相應的權力,這就與皇權產生了衝突。所以有一些文人將皇權視為實現理想的阻礙,希望能夠達成聖子垂拱而治,國事盡數交由文官處置的統治模式,也就是虛君。
隻是幾千年來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撼動的,所以這樣的思想也不占主流。而且這樣的治理模式很容易出現權臣,搞不好就會謀朝篡位,與最初的理想背道而馳。何況架空君主是大逆不道的謀逆之舉,也沒有人敢去主動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