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若麟離京的時候,盧象升早已抵達了遼南。
盧象升離京之後先是來到了津,那時津還有很多流民沒有來得及運走,而且每都有新的流民不斷到來。雖然金州軍的船隻在不斷的往外運人,但是城外中轉站裏的流民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了。
特別是魯若麟與朝廷達成了糧食換人口的協議之後,京師周邊很多沒有飯吃,無家可歸的流民在官府的組織下有目的的開始向津轉移。
為了拿到金州軍承諾的糧食,各地官府也是花了一些代價的。至少他們拿出了一些糧食讓這些難民們免於被餓死,使他們能夠活著到達津。
這樣的待遇比起以前的不管不問實在是相差巨大,明官府不是沒有辦法保證這些百姓不餓死,而是缺乏主動去做的動力。
因為戰亂,導致朝廷缺糧,百姓缺糧,但是一些大戶人家絕對不會缺糧。不但不缺,可能還存了不少。
隻是想要這些大戶們拿糧食救濟百姓是絕對不可能的,很多大戶們還在等著趁機吞掉百姓的財產發財呢。官府也不敢得罪這些勢力龐大的地頭蛇們,所以隻能看著那些百姓餓死或者被大戶們生吞活剝淪為奴仆。
大戶們需要的人手畢竟有限,還有大量的百姓衣食無著,隨時都有可能凍死、餓死。現在有了豐厚的利益,這些百姓的糧食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而且還可以官商勾結,讓當地官員和大戶們都可以狠賺一筆。
官府出麵,大戶們出糧食,換回來的糧食除了上交朝廷的,還可以剩餘不少。所以這些百姓從先前的人憎狗嫌,變成現在的大受歡迎,處境發生了翻覆地的變化。甚至有些地方的官府和大戶們為了將流民算到自己頭上而大打出手,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不要懷疑大明官員和大戶們的節操,為了換到糧食和銀子,就連一些原本還可以維持一下的百姓也被半蠱惑、半強製的送到了津,使得到達津的難民人數大大超出了金州軍的預計。
現在來到津港的除了金州軍的船隻,還有非常多的運糧船。這些運糧船有江南一些大家族的,也有鄭芝龍的,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全都裝滿了糧食。
運來的糧食也不盡相同,江南那邊運來的以大米居多,也有一些紅薯、玉米之類的新式糧食。鄭芝龍那邊來的船則幾乎都是閱紅薯、土豆、玉米,這幾樣作物在大員廣為種植,產量非常豐富,否則也不可能有這麼多越津來。
魯若麟出兵京師之後,就開始組織南方的各家勢力往津運糧。因為魯若麟知道,不管戰爭結果如何,京畿肯定會遭到嚴重的破壞,糧食短缺問題將會非常嚴重。這個時候販運糧食到北方,將會獲得巨大的收益。
而且不光是賺錢的問題,手裏握有糧食就是一個巨大的籌碼,可以用來做很多的交易,比如像魯若麟這樣用來換取人口。
這些糧食都是魯若麟真金白銀買下來的,而且租下了這些勢力的船隻幫忙運送,花費的代價可不少。不光是銀錢和物資,還搭上了不少的人情。
隨著金州軍的蒸蒸日上,魯若麟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魯若麟的人情分量自然也是越來越重。這些勢力不光要考慮商業上的利益,政治利益也是他們非常看重的。
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哪個更有價值大家心裏都明白,大家族不光會賺錢,也會投資政治勢力的。很明顯金州軍就是一個大大的潛力股,非常有投資的價值,所以在魯若麟提出要求之後,越來越多的江南大家族參與到了運糧的隊伍。
江南這些年大片土地轉做種植經濟作物,糧食產量有所下降,但是有湖廣地區糧食的補充,江南的糧食供應還算正常,隻是糧價稍微有點貴。
那些大戶人家是不可能缺糧的。對於這些大家族來,囤積糧食幾乎是一種本能,哪個家裏沒有幾十上百倉庫的糧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所以隻要他們願意,還是有大把的糧食可以往外賣的。
而且隨著紅薯、土豆、玉米開始在江南流傳,很多原本不適合水稻和麥種植的地方也都種上了這些新式作物。更關鍵的是,這些作物不挑地,房前屋後可以種,丘陵山坡可以種,反正隻要是有點空地都可以種植。
不光能種,產量還不低。雖然味道沒有大米好,但是其他的那些優點足以掩蓋這點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