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東林黨的內部決定不過是這幫文人們的一廂情願罷了,這些自以為是的文人們永遠也不會想到,他們老早就被魯若麟在心裏判了死刑,隻是執行的日子還沒有到而已。
用不了幾年,大明北方的局勢將更加惡劣,朝廷自顧不暇,更不會有餘力管金州軍的事情了。而金州軍的實力也將達到一定的程度,那個時候金州軍再大舉進入江南,將大明最繁華富庶的地區收入囊中就要容易得多了。
到時候麵對戰爭的威脅,想必江南士紳們的態度會有一個大的轉變,從抗拒金州軍變成求金州軍過去保護他們將是大概率的事情。畢竟比起那些搶錢殺饒流寇,合作了這麼多年的金州軍就要可愛多了。
那個時候再來收拾這幫東林黨就輕鬆多了。所以魯若麟穩得很,也很有耐性,無非是讓這幫偽君子再逍遙兩年。
金州軍在上海大肆貿易,參與交易的各方都是賺得盆滿缽滿,意外的養肥了收稅的官員。
戶部和內廷的收稅官們在這次交易中收了幾萬兩的稅,幾個稅官都快要樂瘋了,這可是妥妥的功勞啊。
而且隻要上海的貿易所存在,他們就可以長期的收下去,簡直就是一個聚寶盆。
稅官們收稅能夠如此順利,還多虧了金州軍的大力配合。
金州軍兌現簾初對楊嗣昌許下的諾言,幫助朝廷收取商稅,上海貿易所就是雙方的第一次嚐試。
金州軍的幫助很簡單,任何沒有在朝廷完稅的商人不得與金州軍進行交易。這就迫使商人們必須繳納稅款,否則不能交易怎麼賺錢。
也不是沒有商人私下裏想要做做金州軍的工作,讓金州軍通融一下,網開一麵。但是他們看了金州軍的執行力,沒有人敢給他們開這個後門。
一些大家族逃稅逃習慣了,仗著自己的勢力想要逃稅,搬出來的後台一個比一個大,但是然並卵,金州軍照樣不鳥他們。
私底下裏商人們咒罵金州軍缺心眼、死腦筋,明明可以不交稅,為什麼非要幫著朝廷收稅,而且對金州軍一點好處都沒櫻
對於這個命令,其實金州軍內部也有很多人心存疑慮。明明金州軍自己收稅就好了,為什麼要吃力不討好的幫朝廷收稅?
其實並不是魯若麟吃多了撐的討好崇禎,而是想要為朝廷多續一點時間的命而已。
金州軍幫著朝廷收稅就可以讓大明起死回生?純粹是想多了。大明走到如今的地步,早就病入膏肓了,神仙也救不了。
即使金州軍幫朝廷一年多收幾百萬兩的稅照樣改變不了大明即將滅亡的命運,因為大明早就從根子裏爛掉了。
不過如果有這些錢的話,朝廷的處境應該會好那麼一點點,金州軍再從其他方麵幫幫忙,或許能夠讓朝廷堅持的時間更長一點。
魯若麟的想法從來不是去拯救必死的大明,而是建立一套全新的統治秩序。但是金州軍現在實力有限,即使將整個大明交到金州軍手上,金州軍也掌控不了。
所以讓朝廷多活一段時間對金州軍是有利的,可以為金州軍的發展壯大爭取更多的時間。
從處,朝廷有了這些錢,或多或少可以少從那些平民百姓身上收刮一些,或許也能間接的拯救一些饒生命也不定。
當然,以大明官員的操守,這樣的幾率低得可憐,但總歸是個念想。
魯若麟的想法隻有少數的金州軍高層知道,並表示支持。至於底層的執行人員,他們不需要了解的這麼清楚,隻需要執行命令就行了。
再了,那些商人們個個富的流油,還不願意交稅,這個習慣魯若麟早就看不下去了,正好趁這個機會讓他們養成交稅的好習慣。反正讓他們交稅無非是少賺一點,根本就不疼不癢。
他們不想交稅不過是習慣使然,認為那是在割他們的肉,從來沒有想過稅收對國家和朝廷的意義。既然他們不想承擔義務,魯若麟就隻能強行讓他們承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