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軍這次的整編力度還是非常大的,除了少部分人去天津追隨沈誌祥,還有一部分人拿了遣散費離開。再將一些老弱分流出去種田或者讀書、當學徒,剩下的都是一些正值當打之年的青壯。
這些青壯因為自願留下來,對改編也不抵觸,訓練的熱情很高,所以東江軍雖然人數大大減少,但是戰鬥力卻不降反升。
而且有金州軍接手後勤方麵的事情,沈世魁再也不用操心錢糧,日子反而好過得多。
金州軍入駐東江軍負責訓練的軍官雖然來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已經充分贏得了士兵們的信任,現在即使沈世魁想要把他們帶到朝廷那邊去,也沒有那麼容易了。
魯若麟在沈世魁的陪同下去視察了東江軍的軍營,如果不是營房上掛的旗幟與金州軍不同,現在的東江軍幾乎和金州軍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一樣。
一樣的裝備,一樣的規矩,一樣的行事風格,唯一與金州軍有些區別的就是精氣神。
金州軍那種獨特的氣質與這個時代的軍隊有太大的不同,這是建立在金州軍長時間堅持教育的基礎之上。從兵源素質上金州軍甩了其他軍隊幾條街,一支有知識、有思想的軍隊所擁有的獨特氣質絕對不是其他部隊可以模仿的。
東江軍的士兵想要追上金州軍,任重而道遠。
長生島上有一個碼頭,原來是島民們停靠船隻的地方,清軍占領遼東之後逐漸荒廢,隨著金州軍的到來,這個碼頭也煥發了新生。
大量人員的往來使得原來的碼頭不堪負重,擴建勢在必行。以金州軍的行事風格,要修就修大、修好,新建的碼頭完全是將原來的碼頭推倒重建。
第一批移民來到長生島的時候,他們的任務就是新建碼頭。在源源不斷的人力和物資支持下,長生島的新碼頭已經初具規模,完全可以滿足金州軍的需要。
因為碼頭位於長生島的南邊,大家習慣性的稱呼碼頭為南港,非常的直接了當。
南港共有泊位三十幾個,可以停靠金州軍的所有船型,而且還預留有足夠的空地用於擴建。
碼頭、棧道都是用水泥、石頭修建的,異常堅固。碼頭區還有大量新建的商鋪和倉庫,商人們從來不缺乏開拓精神,在金州軍決定開發長生島時,就有精明的商人跟著過來做生意了。
對金州軍來說,長生島的土地就和白撿的沒什麼區別。隻需要金州軍保證長生島的安全,做好基礎開發,這些土地全都可以用來交易。
除了賣地的錢,隻要經營得當,這裏以後還可以為金州軍提供源源不斷的稅收,並且為金州軍提供豐富的人力和物資供應。
除了這些大型泊位,在港口的兩邊還有很多小型的泊位,那裏是專門供中小型漁船停泊使用的。
現在南港的造船廠已經投入使用了,主要是生產一些小型的捕魚船,賣給長生島的漁民在近海捕魚。
等到技術和規模起來之後,造船廠就會建造中大型船隻,成為旅順造船廠的有益補充。
一艘漁船的價錢對於那些逃難到長生島的百姓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幾乎沒有人能夠拿出來。
為了讓百姓早日自力更生,金州軍將造出來的漁船租借給有捕魚能力的百姓,讓他們出海打漁。在他們開始賺錢之後再分期償還,最終將漁船移交到個人手中。
金州軍貼錢這樣做不光是為了讓百姓富裕起來,更重要的是鼓勵百姓出海捕魚,增加金州軍治下的糧食產量。
趙祖泉就是長生島的漁民,手上有一條從當地官府租借來的漁船。漁船不大,隻有五噸左右的排水量,卻是趙祖泉的寶貝疙瘩。
當初來到長生島之後,趙祖泉原本是被分配去做農民的。但是當他從船廠的工人那裏得到消息,知道官府有對漁民的扶持政策,一下子就讓他動心了。
趙祖泉在老家的時候就是漁民,雖然是河上的,與海邊的漁民大大不同,但是一身捕魚手藝還是很精湛的。原本被分去種田就是迫不得已,畢竟要活下去,隻能聽官府的安排。但是一輩子沒有種過地的趙祖泉對於種田信心不是很足,現在有了可以重新做漁民的機會自然想去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