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2 / 3)

魯若麟知道劉望山舉薦吳朝傑一方麵是希望能夠為金州軍出一些力,體現一些自己的價值,同樣也有投資的心理在裏麵。

吳朝傑好歹是一位舉人,要是萬一真被魯若麟看中了,對劉望山以後也是有好處的。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吳朝傑真要被魯若麟看中,欠劉望山的人情可就大了去。

當然,魯若麟並不排斥劉望山的這種舉動,這是人之常情。況且劉望山的舉動對金州軍是有利的,應該予以肯定和支持。

“曲阜的情況真的已經惡化到如此地步嗎?”魯若麟問道。

吳朝傑神情嚴肅,一臉悲痛的說道:“情況隻會比我說的更嚴重。”

魯若麟露出一副很感興趣的樣子:“願聞其詳。”

其實對於曲阜和孔家,魯若麟並不是一點都不知道,後世信息那麼發達,對於曲阜孔家多有描述,其中惡評居多。

孔家在封建社會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無論怎麼改朝換代,為了籠絡天下的讀書人,朝廷都會給予孔家特殊的政治地位。哪怕是金、元、清這樣的少數民族政權,孔家的地位依然是超然的。

當然了,想要在少數民族政權裏獲得特殊待遇,肯定少不了跪舔當權者。

不要太過高看孔家的節操,除了出了一個至聖先師,孔家與其他貴族世家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而且孔家比起其他貴族世家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文官們不敢對孔家下手,否則會被天下讀書人視為欺師滅祖。

要知道文官們對於世襲貴族一般都是非常看不過眼的,基本是逮著錯處就死命的整。在文官當道的大明,那些勳貴們一般是不敢去惹那些文官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守著各自的利益。

正是因為孔家兼具勳貴和文官的雙重特性,使得他們在曲阜完全是一手遮天,將曲阜牢牢的掌控在手中。

曲阜城裏的店鋪幾乎都是孔家的,或者是與孔家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曲阜的土地這麼多年在孔家的巧取豪奪之下,良田盡歸其有,在兗州甚至別的州府也有大量的田產。曲阜除了少數人家,百姓幾乎都是孔家的佃戶和奴仆。

論權勢和財產,孔家並不在那些大明親王之下,甚至還有所超出。

別看孔家是天下文宗,嘴邊時常掛著仁義道德,但是對待曲阜的百姓完全看不出一點仁義的樣子。

巧取豪奪、殘酷壓榨不過是常態,甚至隨意決定曲阜百姓的生死也不在話下。

在別的地方百姓還可以找官府伸冤,但是在曲阜根本就沒人敢管,孔家在曲阜的待遇幾乎就是一個土皇帝。

經過孔家幾百年的滲透和壓迫,在曲阜能夠生存下來的富貴人家基本都和孔家沾親帶故,否則早就被孔家收拾掉了。

說起來吳朝傑祖上也是孔家的姻親,要不然吳家也不會小有家資,還能夠供吳朝傑讀書考上舉人。

“曲阜的土地九成都在孔家手裏,孔家的糧倉無數,存糧更是數也數不清。但是即使如此他們也不肯放些糧食出來救濟百姓,任由百姓餓死,簡直丟盡了至聖先師的臉。”吳朝傑一臉憤慨的說道。

“哪一家都會有不肖子孫,但是孔家為天下文宗,文人之表率,這樣做確實讓至聖先師蒙羞。”魯若麟點點頭。

祖宗創業艱難,後人不知珍惜者不知凡幾,這可不光光是孔家的問題。

想想也覺得可笑,大明文人士子們所尊崇的孔家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樣子貨,那些文人們一旦做官也是同樣的做派,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臭味相投?

“對了,你說孔家存糧無數是真的嗎?”魯若麟追問道。

“千真萬確。孔家有那麼的土地,雖然每年都會賣出不少糧食,但是幾十萬石存糧還是有的,甚至上百萬石都有可能。”吳朝傑從小在曲阜長大,對孔家的情況非常了解。

魯若麟若有所思的點點頭,然後對吳朝傑說道:“既然你到旅順來了,往後可有什麼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