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漢城的條件比較困難,但是崔永建還是拿出了部分錢糧開辦學校,用來教導那些朝鮮兒童。
對於開辦學校,崔永建的心態是複雜的。
能夠讓朝鮮的兒童讀上書,這無疑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而且崔永建已經意識到,朝鮮想要真正富強起來,必須要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這點金州軍已經有了足夠的證明。
學校裏能夠學習的是什麼?漢字,以及漢字書寫的詩詞文章。
其實朝鮮以前的知識分子學習的都是漢字和漢文,學堂裏才不會教朝鮮文字那種低級的東西。而且朝鮮的官方文字一直都是漢字,公文往來也全都是漢字,不會漢字連當官的資格都沒有。
崔永建從來就沒有想過用朝鮮文字來教導朝鮮的兒童,因為他自己都認為朝鮮文字是低級的,怎麼可能讓那些朝鮮兒童去學習?
隻是崔永建知道魯若麟推行漢化的決心,不光要讓貴族學漢字、說漢語,那些平民百姓更是魯若麟漢化的主要目標。為此魯若麟甚至將金州軍免費上學,包吃、包衣服的那一套都拿出來了,可見推廣的決心是非常大的。
崔永建並沒有因為推廣教育有漢化朝鮮的風險就不去執行,反而全身心的投入進去了。
現在他需要的是徹底改變朝鮮人貧窮、落後、愚昧的現狀,至於漢化,那是幾十甚至上百年之後的事情,他是顧不上,也管不了了。
崔永建知道魯若麟占領朝鮮具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原本按照魯若麟的計劃,是準備在滅掉滿清之後征戰中原的。那是才是魯若麟一直向往的地方,那裏有魯若麟一直渴望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口。
魯若麟雖然對金州治下的百姓一視同仁,但是崔永建知道魯若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漢主義者,這從他一直不懈餘力的推行漢化就可以看出來。
在滿清和大明還未被魯若麟征服的前提下,金州軍先拿下了朝鮮,以魯若麟步步為營的性子,肯定會先將朝鮮經營好再向外擴張。因此各種資源也會優先向朝鮮傾斜,這樣的機會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了,所以崔永建有很大的緊迫感,需要在這段時間抓緊將朝鮮的基礎打起來。
當金州軍將這一套在漢城推行的時候,立刻在漢城裏引起了轟動。
百姓們是欣喜若狂,根本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的好事情落到自己的頭上,紛紛迫不及待的將自家子女送到金州軍設立的學校裏。
沒錯,金州軍不光要求男孩子上學,女孩子一樣要上學,再一次刷新了朝鮮百姓對金州軍的認識。
在儒家文化圈裏,重男輕女是一個普遍現象,朝鮮自然也不例外。要不是金州軍要求適齡兒童都得去上學,而且提供的待遇確實很優厚,朝鮮百姓真不一定願意將自家女兒送出去上學。
不過百姓都不傻,而且喜歡占小便宜,以前不讓孩子讀書是因為窮,沒有那個能力。既然金州軍提供免費的學校,讓自家女兒去認識一些字,學一些本領也是好的,將來也能嫁個好人家。反正又不要錢,還能吃飽肚子,換一身新衣服,幹嘛不去?
與普通百姓的興奮不同,朝鮮的權貴家族得知金州軍推行免費教育之後,心情猶如跌入了深淵,比死了爹娘還難受。
這些朝鮮權貴之所以能夠長久保持富貴,除了出身之外,與他們壟斷知識也有很大的關係。
現在魯若麟讓朝鮮的平民子弟也讀書,以平民子弟的數量,出人才的概率比那些權貴們高多了,以後做官再也是權貴們的特權了。
而且魯若麟唯才是舉的用人風格,注定了權貴之家們再也不可能壟斷朝鮮的朝堂,衰落幾乎肉眼可見。
雖然預料到了自己的未來將不再輝煌,但是這些權貴們什麼都做不了,要麼去適應,要麼滅亡,金州軍並沒有給他們多餘的選擇。
朝鮮的學堂全都是征用的豪門大院,環境甚至比很多衙門都要好很多,可見金州軍對教育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