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的話即使穿越千年依然是至理名言,但是任何時候,真正在乎百姓的當權者又有多少。這無關乎文明進化程度,隻要有等級存在,數量最龐大的百姓永遠是最被輕視的。
別看讀書人時刻把百姓掛在嘴邊,但是真正將百姓上升到最高重視層級的沒有幾個。即使真的很重視百姓,也是以高高在上的心態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魯若麟也不能說真的是把百姓看得比自己還重,畢竟他還沒有那麼聖人。不過比起這個時代的當權者,他對百姓的重視程度無疑要高出很多。
所以麵對魯若麟將百姓和社稷排在朝廷和皇帝之前的話史可法也無法反駁,而且魯若麟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而不僅僅是一句空話和口號。
史可法並不是一個迂腐不知變通的人,麵對即將到來的大變局,他並沒有將魯若麟的真實想法埋在心裏,而是告訴了很多他認為誌同道合的人,很快南京城裏的很多人都知道了魯若麟的打算。
那些權貴們的第一反應不是驚慌,而是驚訝與憤怒,這是有多麼狂妄才如此將他們不放在眼裏?因為他們私底下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的變本加厲了,瘋狂聯係各方勢力,準備與魯若麟死抗到底。
魯若麟麵對這種情況在做什麼呢?他在抓緊時間培訓新兵。
安國軍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數量不足,十萬兵馬看起來很多,但是想要控製住整個江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安國軍需要盡快訓練出一批軍隊,用來鎮壓後方。
一旦左良玉出兵,安國軍就要北上迎敵,後方肯定需要有人鎮守,這些新兵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左良玉應該很快就會沿江而下,留給安國軍的時間不會太多,所以必須抓緊時間。
一直軍隊想要真正成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涉及到東西實在太多了。好在安國軍在組建新軍方麵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相關流程也非常很熟練,很快就將架子搭起來了。
新軍的主要組成人員是原來的衛所兵,精挑細選之後留下的相對精銳人員。這些人雖然嚴重缺乏訓練,但是好歹也能算軍人,還有一點軍事基礎,適應起來稍微快一些。
武器裝備已經從濟州島和遼南運過來了,糧食有南京及江南作為後盾,暫時是不缺的。
江南幾個大的糧倉裏堆滿了糧食,原本是要運往京師的,現在京師已經被攻破了,自然就不用再往北運了,正好便宜了魯若麟。
原本的衛所兵分為兩大塊,一塊是普通的士兵,人數多但是戰鬥力差,基本是用來充人數的。還有一塊是衛所軍官的家丁們,他們裝備好,待遇也高,是衛所真正的戰鬥力,隻是人數比較少。
如果是其他人,可能更喜歡那些家丁們,畢竟更有戰鬥力一些。但是安國軍更喜歡那些普通士兵,畢竟在安國軍中個人武勇已經不占太大因素,真正需要的是團隊配合,那些白紙一樣的普通士兵顯然更好作畫一些。
當然,如果那些家丁們願意參加安國軍的遴選,安國軍也不會拒絕。
袁家誌是廣武衛下麵一個千戶的家丁,在這次的安國軍整頓行動中,他的主人被去職,他們這些家丁原則上也變成了自由人,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未來。
不過他們這些家丁其實和主人都是一體的,隻要主人不放棄,他們還會繼續為主人服務。畢竟他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人了,而是主人的部曲。
當然,養家丁是非常費錢的,以前還可以通過剝削普通的兵丁來斂財,現在這個渠道被魯若麟斬斷,是否還需要繼續養著那些家丁就看個人需要了。
有些衛所軍官表麵上屈服了,其實並沒有死心,所以還在繼續掏錢養著那些家丁。而有些則比較膽小,不想繼續折騰了,直接將自己的家丁隊伍解散了,袁家誌的主人就是後者。
像袁家誌這樣的換一家繼續當家丁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這個時候有野心的人不少,他們正在招兵買馬,正好缺得力的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