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夏允彝把魯若麟的答複帶回去之後,南京權貴們是又驚又怒,但是卻又無可奈何。
當初魯若麟帶十萬大軍來江南,雖然江南權貴們也很擔心魯若麟是董卓式的人物。但是好歹大家在江南經營日久,手裏也還有一些兵馬,加上魯若麟不是一個嗜殺的人,名聲還不錯,在江南也有一批支持者,所以大家並不是很懼怕。
但是當魯若麟將江南的軍權全部攥在手裏之後,權貴們終於感到害怕了。雖然魯若麟沒有插手朝政,但是誰都知道軍權在誰手裏,誰才說話數算。所以別看皇帝和百官地位尊貴,那不過是魯若麟沒有出手的結果。
在左良玉和劉孔昭失敗之後,江南之地可以說除了安國軍,已經沒有其他兵馬了。外放的史可法雖然重建了淮北大營,但是無論從人數還是裝備與安國軍都相去甚遠,更不用說戰鬥力了,根本指望不上。
何況江南的安國軍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山東的孫什如今已經占據了山東的大半區域,兵鋒直指濟南的劉澤清,對淮北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還有盤踞在河南與山東之間的沈誌祥,雖然名義上他歸朝廷管轄,但是誰都知道他與魯若麟的關係,到時候會幫誰再清楚不過了。
回想當初,這些南京權貴們非常後悔與魯若麟合作擁立朱慈烺登基,使得他們如今陷入了如此被動的局麵。
可惜這個世上沒有後悔藥吃,現在他們麵臨艱難的選擇。
是放棄手中的權利與財富臣服魯若麟,還是裹挾民意硬抗到底?這個選擇題並不好做。
對此,魯若麟一點都不著急,時間是站在他那一邊的。越往後走,安國軍的實力就會越強,收拾起那些權貴們來就愈發輕鬆。
現在那些權貴們手裏還有一點籌碼,可以討價還價,再往後估計魯若麟也看不上那些籌碼了,完全可以硬推到底。
武昌的孫富貴依然在和李自成對峙,暫時沒有發動進攻的打算。李自成也在忙著整頓自己的兵馬,麵對強悍的安國軍,沒有十足的把握李自成是不會出兵的。
這一戰對李自成非常關鍵,隻要擊敗了安國軍,占領江南,那麼大順朝一統天下的局麵就無可阻擋。所以李自成需要更多的軍隊,更多的戰船,更多的糧食,務必畢其功於一役。
長江雖大,但是對於戰艦來說依然顯得過於狹小了一些。特別是安國軍的那些巨型戰艦,並不適合在長江中作戰。所以往來武昌與南京之間的多是安國軍的中小型戰艦和運輸船隻,即便如此,安國軍依然是長江沿線最強大的水上力量。
朝廷原有的水師與戰船已經完全被安國軍收編,強製的那種。朝廷雖然提出了抗議,但是魯若麟根本就沒有鳥他們。
破船還有三分釘,朝廷的水師雖然早已衰落,但是手上總還有點東西,至少內河船隻可以用來運運糧食和物資還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安國軍龐大的海上艦隊,總是用來作為遼東和濟州島與大明本土的運輸艦隊使用實在是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最主要的原因是北華夏海域早就沒有可以匹敵安國軍水師的對手了。
正在這個時候,魯若麟收到了一個讓他痛心的消息,使得他準備讓安國軍的艦隊動起來。
這個消息就是馬尼拉那邊發生了針對華人的屠殺事件。
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指使馬尼拉的土著對菲律賓華人進行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屠殺,當地華人傷亡慘重,消息通過安國軍的情報係統傳到了魯若麟這裏。
南洋生存著大量的華人,都是東南沿海一帶生活困難的百姓冒險渡海移民過去的,或者是他們的後代。
移民到南洋的華人依然保持著聰明、勤勞的特質,通過自己的努力,很快就在當地紮根下來,並逐漸成為了當地富裕階層。
比起懶惰的當地土著,華人的優勢太明顯了,這自然引起了土著們的嫉妒和不滿。
不過華人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不太喜歡參與政治。並且太過於本分和善良,不善於通過鬥爭爭取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