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薩爾瓦多城是西班牙人取的名字,其實就是後世的灣灣基隆港。
華夏人長期不重視海權,對於海外島嶼更是無視,明明大員近在咫尺,卻很少有朝代在意過。
當然,以前華夏對南方都視若危途,又怎麼會冒險出海。
這裏不得不佩服歐洲的冒險精神,為了追求財富,他們不但不遠萬裏來到了大員,甚至在上麵建立了自己的城池。
大員上除了渡海過來的漢人,還有本地的土著人。
這裏沒有官府,西洋人奴役起大員本地人自然沒有絲毫的心理負擔,和在美洲一樣殘酷。
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在這裏的統治依然采用的是殖民那一套,通過修建堅固的城池,用武力逼迫周邊的土著上交當地特產,並為他們幹活。
如今的大員島還比較蠻荒,開發程度很低,島上的土著主要以打獵為生。也有不堪官府壓榨偷渡過來的漢民,他們主要是種田。
荷蘭人是最早來到這裏的歐洲人,他們占據著大員島的南部沿海平原,建立了以熱蘭遮城為中心的荷蘭殖民地。
後來西班牙人來了之後,就在大員島的北部建立了殖民地,也就是灣灣的基隆一帶。
台灣的中部沿海平原則在鄭芝龍的手裏,大員的三家主要勢力就這樣各據一方。
不過不要以為都是從歐洲來的大家關係就一定好,其實荷蘭人和西班牙的矛盾也很深,特別是在東亞。
作為先到者,荷蘭人肯定不喜歡西班牙在大員上有據點。因為同為歐洲人,都是與華夏和日本做生意,同質化很嚴重,多一個人就多一個競爭。
特別是以前東亞的兩大市場,華夏和日本對歐洲人都比較排斥,甚至閉關鎖國,商品流出數量有限,自身都吃不飽,就不用說多一個競爭者了。
曆史上,荷蘭人就把西班牙人從大員上趕走了。
隻是如今因為魯若麟的崛起,並開放了濟州島供歐洲人做生意,商品已經大大的豐富了,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關係已經沒有那麼緊張了,所以西班牙人在大員的殖民地依然存在。
當安國軍的艦隊出發進攻聖薩爾瓦多城時,這裏已經收到了戰爭的消息,並提前做好了準備。
聖薩爾瓦多城並不大,說是城,其實與華夏的城池概念完全不同,更應該說是城堡,軍事作用更大。
原本停留在這裏的船隻已經失去了蹤影,守軍早以儲備好了物資準備拚死一戰。
城裏的老人、婦女、孩子都已經隨船離開,直接去了馬尼拉,留在這裏的都是青壯男子,可以說都是士兵。
即便如此,這裏的西班牙士兵也隻有二百多人,畢竟聖薩爾瓦多城比起馬尼拉隻是一個小據點,並沒有太多人手。
這也是歐洲殖民者的一個通病,人口太少。
西班牙本土人口就不多,願意出海的畢竟是少數,這個年代的海洋依然充滿了危險。這些殖民者多聚居在美洲,或者馬尼拉那樣的大城市,聖薩爾瓦多城作為一個小據點,也隻有這麼多人了。
其實馬尼拉也沒有多少西班牙人,全部歐洲人加起來也不過幾千,已經是難得的大城市了。
正是因為人口不足,所以歐洲人占領的土地隻能通過殖民間接統治。像華夏這樣的人口大國,一旦占領新的土地,選擇性就比歐洲人多得多了。
而我們老祖宗最喜歡用的一條就是移民、同化。
這樣做雖然見效比較慢,投入成本也比較高,但是更加有效。
凡是經過這樣治理的領地,基本上後來都成為了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就是華夏文明的優勢,我們的華夏版圖就是這樣一點點擴張出來的。
歐洲的那種殖民手段,在實力占優的時候自然是無往而不利,但是隻要主體民族衰落,龐大的殖民體係分分鍾跟著瓦解,被打回原形。
魯若麟不想在南洋重複歐洲人的老路,那麼就要采用移民加同化的方式來占有新的領地,這也是他一直將目光放在本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