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改革相比,最難的其實時選官製度的變動。
從隋朝創立科舉製度,唐朝進行完善,到宋朝、明朝逐漸穩固,科舉已經成為朝廷選拔官員的最主要途徑。
正是因為科舉製度的建立與完善,華夏王朝才算真正進入精英官僚統治階段,而沒有了長久掌握權力的世襲貴族階層。
科舉作為平民百姓最主要的社會越升通道,為無數平民百姓登上權力高峰創造了基礎,是王朝拉攏社會精英、緩和社會矛盾、內部良性循環的重要手段。
魯若麟不反對科舉,但是反對的是科舉所考的內容,以及科舉製度對官員的選拔要求和使用辦法。
如今的科舉製度選拔出來的確實都是精英文人,但不一定是精英官員。做官和做學問有共同之處,但差異也非常巨大,一個好的文人未必就是一個好官員。
而且將科舉局限在詩書文章上,實在是太過偏頗了,也埋沒了無數的專業人才,實在是令人惋惜。
但是科舉製度實行了近千年,幾乎是深入到了官僚們的骨髓中,想要改變它又豈是那麼容易。
朝中百官都是科舉出身,自然要維護現有的科舉製度,這是他們的本能,無關於派係和立場。如果不是魯若麟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養係統,為了統治天下,根本就不敢動這一塊。
“陳閣老,科舉是朝廷的根本,廢除科舉無異於自毀前程,其中利害難道你就沒有跟安國公說清楚嗎?”錢謙益痛心疾首的說道。
“元翁,安國公不是要廢除科舉,而是要改良,使得能夠選拔更多、更好的人才治理國家。”陳新甲解釋道。
“不習四書五經,不懂聖賢文章,如何能夠做官?”張慎言不滿的說道。
“安國軍底下的官員們都沒有經曆過科舉,還不是把安國軍治理得蒸蒸日上,張閣老有失偏頗了。”陳新甲暗諷道。
“剛不能久,打天下時可以如此,治天下時還是得需要能夠精通聖人之道的文人。”張慎言對安國軍的用人之道從心底裏不認可。
“用了精通聖人之道的文人又如何?這天下依然是三百年一輪回,逃不過興衰更替。可見隻用文人治國始終有缺啊,或許安國公的辦法能夠解決這個缺陷。”陳新甲明顯已經被魯若麟洗腦,對如今的科舉製度同樣不滿。
“陳閣老不會是因為自己沒有考上進士就想要對科舉下手吧?你可要明白,動科舉就是動天下讀書人的命根子,是會站到所有讀書人的對立麵的。”張慎言嘲諷道。
“沒有考上進士又如何?考上進士之後碌碌無聞的人多了去。科舉真要是那麼完美無缺,我大明朝會走到如今地步嗎?如今吏治有多腐敗想必各位都非常清楚,可見科舉選上來的大部分都不是國之幹才,而是酒囊飯袋、國家的蛀蟲。”陳新甲反諷道。
“陳閣老,不要忘了你也是讀書人出身,這樣詆毀讀書人非君子所為。”高宏圖不滿道。
“我輩讀書是為了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上可報效君王,下可安撫黎民。現在的讀書人是什麼樣?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道德文章做得花團錦簇,偏偏卻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貪贓枉法、安於享樂是唯恐落後,扶危濟民卻束手無策。看如今之天下,豪強巨富之家哪個不是讀書人出身?十年寒窗,一朝富貴,家族是賺得盆滿缽滿,國家呢?被挖得千瘡百孔,無可征之錢糧、無能戰之猛士。這樣的讀書人,這樣的科舉於國何益?不改更待何時!”
陳新甲振振有詞的說道,令內閣眾人的臉都垮下來了。
諸位閣老都是科舉的受益者,即使明知道科舉弊端叢叢,但是依然堅定的維護著科舉製度。現在被陳新甲將這塊遮羞布徹底撕開,頓時有些惱羞成怒,偏偏陳新甲講的都是事實。
“以文禦武是國朝長治久安的根基所在,武夫當政危害無窮,陳閣老熟讀史書,應該知道五代十國之亂由。所以文官雖然有一些敗類,但瑕不掩瑜,國家能夠安定都是文官的功勞。”錢謙益反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