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麵是各個醫院專家提問的環節,他們對除顫儀的參數和應用十分了解,問了很多相關的技術細節。
蔡東豐一一解答,明雙相波的好處,算法的精確,甚至連設備外觀最符合人體工學都涉及了。他那專業的知識儲備和態度,折服了這些人。
孫書記不懂監護儀,但治下有這樣一家有望成為龍頭的醫療器械公司,也惡補了一些知識,明白注冊方麵的難度。他問道:“產品注冊進度如何?”
蔡東豐道:“剛提交沒多久,預計明年年底通過。”
“太久了!”孫書記搖頭道,“除顫儀是必備的急救設備,早一上市,不定就能多挽救一個病人!這種救命神器,一都耽擱不得!這樣吧,我去跟檢驗所的同誌談一下,讓他們在保證合規的情況下,優先並加速這款產品的認證。”
蔡東豐等人聞言大喜,沒想到書記主動幫忙加快認證流程,這對他們幫助很大。
製約醫神公司盡快推出產品的最大瓶頸不是技術,而是認證時間,這就很尷尬了。趁著現在還有操作的機會,孫書記決定盡力的幫一把,讓醫神公司的發展速度加快。
醫神公司發展的速度已經相當快了,成立一年多,營業額就超過了十億元,解決了兩千多人的就業。特別是工廠,就有一千多本地人。
這些人要麼是下崗職工,要麼是技校出身的中專生,就業比較困難。如果放任不管,對社會對治安都是不利因素。
因此,能夠解決這些人的就業,對政府而言非常舒心。
醫療器械內部零件精密、整體複雜,無法用機械化替代,需要很多裝配工人。如果產品線更多,需要的工人則會再次增加,對穩定本地就業有好處。
正因為這樣,政府十分樂意幫醫神趕緊認證完產品,拿到注冊證,實現共贏。
一場簡單而又成功的發布會結束了。
醫神公司立即將發布會的內容編輯一番之後,放到自己的網站上。與此同時,還放到主流的視頻網站上。
而媒體們,也很快寫出了文采斐然的宣傳文,著重解釋了“國產第一台”的重要意義,讓人看了激動不已、自豪感爆棚。
身為後世人,蔡東豐絲毫不敢瞧媒體輿論,他讓公關部門撒下大把的錢,開始宣傳、造勢,一定要讓醫神“勇於創新、業內第一”的感覺深入人心。讓人一提到醫療器械,想到的是醫神公司,而不是思光醫療。
除開報紙、電視媒體,在網絡上,蔡東豐也不吝惜金錢,在各大網站上炮製了一批軟文,讓網站弄成熱點資訊。
一時間,國產第一台除顫儀成為了新聞的焦點。
雖然很多人都不知道除顫儀是什麼東西,但不妨礙他們知道這玩意以前國內不能做,現在打破了國外的壟斷,明我國醫療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大大提升了華夏人的士氣。
網絡上的新聞傳得轟轟烈烈,遠在鵬城的張清,卻在辦公室裏摔了杯子。
“你這老賊!”張清氣得都快吐血了!
就差了三,國內第一台除顫儀的榮譽就是思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