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聽了,馬上回答道:“興國公言,我不會騎馬,可一如你所,國難當頭日,我自當投筆從戎!沙場征戰再所難免,不學會騎馬何以殺敵,何以打出一個下太平?”
一字不漏地複述了之後,他懇切地道:“恩師,興國公不管是人品還是學識,皆是學生最為欽佩的。還請恩師準許,讓學生向興國公求學問道。”
黃宗羲知道,自己這位恩師最欣賞德才兼備之人,甚至更看重德,而不認可曹操唯才是舉的那套。也是如此,在朝堂上,他也一直這麼向崇禎皇帝建議。哪怕崇禎皇帝並不認同,他還是堅持己見。
因此,黃宗羲感覺把興國公為國為民這一麵,給恩師聽得話,當能獲得恩師好感,進而準許他去求學問道。
不得不,黃宗羲對劉宗周的認識還是很深刻的。
劉宗周的主張,在這明末又怎麼可能有生存空間?畢竟明末官場上的爾虞我詐,黨爭不斷,怎麼可能還有德才兼備之人?最終劉宗周哪怕學問名聲再大,也被他人排擠,幾次丟官去職,真得是一點都不意外。
此時,劉宗周聽了他學生的話之後,才恍然大悟。之前的時候,他就有點感慨過,為什麼張明偉好好的文官不當,卻要去做個武將,原來是棄筆從戎,要為下開太平!
有那麼高的學問,還這麼一心為公,想著這個,劉宗周下意識地忽略掉了張明偉的年齡,當即認真地點頭道:“去吧,為師支持你,好好學,爭取早日學出來,做一些為國為民的實事,莫要辜負了這麼好的機遇!”
聽到這話,黃宗羲喜出望外,立刻躬身一禮,當即保證道:“恩師放心,學生定然不會輸給密之,一定努力求學,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一詞,就是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提出。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大明中後期開始,因為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之後,空談狂妄之風開始盛行,到明末時達到一個頂點。
可這時候,已經顯現亂世之兆,特別是崇禎時期開始,下大亂。於是,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空談誤國,就轉為實學。
如果按照原本曆史發展的話,這些有識之士的士大夫經過亡國之禍之後,對於實學一途的認識得到了升華。也是如此,最終出了不少傑出的作品,包括思想方麵,還有科學方麵都有。
不過此時,原本還是萌芽的經世致用,在張明偉的影響下,在他格物出來的學識灌溉下,一下便茁壯成長了。
聽到黃宗羲的話後,劉宗周很是欣慰,感慨道:“想要大明中興,重回盛世,還是要靠你們了!跟著興國公好好求學,做事。想著有你們在,為師定會撐著局麵,不讓他們為所欲為的!”
真的,今朝堂上的亂局,讓他感覺,根本就沒法好好做事,都有點心灰意冷了。
但此時,他卻又有了鬥誌。因為,他找到了一個做事的方法,就是不管世人怎麼看,支持興國公便是!